1、加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抓好天然林、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和农业资源高效技术的利用。推广流域综合治主与经济开发综合技术。重点加强对楠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抖林培育技术的研究。配合省环保局搞好在赫山区龙光桥镇开展的农业生杰环境保护与研究。
2、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保护工作水平,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协调发展。
3、加强以沃土为重点的耕地保养技术的利用,抓好秸杆还田、还土的综合利用,搞好全市的土壤调查与质量评估,制订科学利用方案,引进和开发可控释肥、长效肥及海泡石长效混配肥,加快节水灌溉、水肥配套技术的利用,提高水肥利用率。
4、加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为推广、应用生态农药、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水稻机械育苗 ;秸秆还田机械、水稻抛(插)植、收割、水田机耕等机械化操作技术;广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拓宽沼气应用领域,推行沼气储粮、保鲜、发电,沼液浸种、养猪、养鱼,沼肥种菜、种果、种菇、种稻等技术。
5、加强对抗灾、减灾、避灾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畜禽病疫等的监测与预防技术、应急方案及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信息化防汛抗旱、防灾抗灾指挥调度系统,引进先进仪器和技术,提高对各类灾害动态的预警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开展避灾农业的气候条件研究。适时实行人工影响天气,开展高炮人工增雨抗旱,确保农业丰收。
三、建设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营造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选用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秀人才的成长。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选派科技骨干参与重点实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或出国考察、进修等,加速造就一批科研骨干。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途径,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
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企业家,鼓励支持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造就一支由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和科技管理人才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
(二)改革、完善、发展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