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
1、健全艾滋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健全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专业科室,配备专职技术人员,改善工作条件,加强硬件建设,积极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宣传、监测、培训和针对高危行为人群的干预等工作。到2003年底,指定一个具备条件的市级医疗机构或其中的专门科室,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2、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体系。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加强管理,减少其流动。
3、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参加城镇职业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基金给付范围,按规定支付。鼓励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对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纳入当地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
4、整顿性病诊疗服务市场,规范性病诊疗服务,推行匿名就诊,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利用医学院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在职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防治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策略和方法纳入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岗位培训,开展有关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政策制定与评价方法的学习。
(六)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体系的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监测。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覆盖医疗、保健、采供血等机构的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和控制系统。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纳入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快捷、灵敏的信息通道,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七)开展艾滋病防治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把艾滋病防治研究列入市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开展艾滋病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安全输血等研究,针对防治措施和方法开展经济学评价和应用性研究。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艾滋病防治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防治方法和措施,提高我市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科技水平。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