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2005年粮食作物主推栽培技术面积与分布表(略)
附件六:
2005年全省粮食作物主推土肥技术实施方案
围绕我省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按照《关于做好二〇〇五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2005年重点抓好水稻平衡施肥和水稻秸秆机械还田、生化催腐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提高全省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开展“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推广水稻平衡施肥面积3000万亩以上,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2%;推广水稻秸秆机械还田和生化催腐技术,水稻秸秆还田面积1000万亩,每亩还田200-250公斤(干重)。
二、主要技术内容
1、水稻平衡施肥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在对土壤进行化学的基础,根据土壤的供肥特点和水稻的需肥规律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确定其有机无机用量和氮、磷、钾配比以及配套施肥技术。其技术要点为:一是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例以1:0.4-0.5为宜;二是氮、磷、钾配合施用,氮、磷、钾配比为1:0.4:1.3;三是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追肥,巧施穗肥,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孕穗期、成熟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水稻叶面肥);四是推广优质肥料和新型肥料。重点推广水稻专用肥、复混(合)肥、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以及叶面肥、硫肥、锌肥、硅肥等优质肥料。
2、水稻秸秆机械还田与催腐技术。
(1)稻草机械切碎翻耕还田技术。将稻草机械20-25厘米长,均匀撒在田里,机械深耕。翻耕后可均匀撒施拌细土的催腐剂。每亩稻草(干重)还田量为200-250公斤,在原肥料用量的基础上,适量增施碳铵或尿素,冷浸田配施石灰。施入催腐剂的稻田,翻耕后田间保持2-3厘米水层5-8天。
(2)稻草催腐技术。将干稻草浸透水,含水量60-70%(用手握稻草滴水即可)。将1000公斤浸透水干稻草分层(10厘米左右)堆放压紧,并分层均匀撒施催腐剂和适量尿素或米糠50公斤和酵素菌5公斤,堆成长2-2.5、宽1.5米、高1.5米左右梯形肥堆,用锹拍实,表面用泥封严(冬天加盖薄膜)发酵,腐熟后施用。
三、主要措施
1、抓好示范点,以点带面。一是结合沃土工程项目,在上高、遂川、贵溪、奉新等地开展水稻平衡施肥大面积示范推广,示范点面积在2万亩以上,增产粮食8%以上;二是拟在水稻生产“三区一片”重点地区建立稻草还田及综合利用示范点,示范点3万亩以上,每亩还田稻草200-250公斤(干重),增产稻谷5%以上。通过抓好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省。
2、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加强耕地力定位监测和耕地地力调查工作,及时发布耕地地力动态变化情况,为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展“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技术指导”服务;三是重点开发水稻专用肥、缓(控)释肥料等系列产品。同时做好新型肥料试验、示范、筛选、推荐、推广工作;四是认真做好化肥储备和化肥价格的调研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农民提供肥料的供需情况和价格信息发布,确保粮食生产供肥用肥安全;五是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肥料市场质量和秩序治理整顿工作。
3、加强部门合作,搞好协作攻关。加强与农科教之间、部门之间、土肥系统上下之间,以及重点肥料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到位。
4、加强宣传与技术培训。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广播讲座等形式,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引导周边农民掌握粮食生产实用技术。组织全省广大土肥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加强实用技术宣传和普及,让农民真正掌握土肥实用技术的应用。
附件七:
2005年全省粮食作物主推植保技术实施方案
为了增强水稻病虫防治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为害损失,提高病虫防治效益,确保2005年全省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按照《关于做好二〇〇五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根据我省病虫害发生态势,制定本植保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今年我省水稻重大病虫仍呈大发生态势,螟虫、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概率很高,暴发成灾的危险性很大,若防治不力,将造成水稻减产20%以上,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为了增强水稻病虫防治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为害损失,提高病虫防治效益,确保2005年全省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
2005年江西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保障水稻生产丰产丰收为核心,突出监测预报和前期预防,强化预防与控制、应急防治与长效治理的结合,做到及时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提高防治效益,确保水稻增产,稻农增收。
2005年水稻病虫防治策略是: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着重抓住稻田耕沤、拔秧、破口三个关键时期,重点防好螟虫、穗瘟、飞虱、纹枯四大病虫。在病虫发生前,综合运用农业等防治方法,避免、推迟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病虫发生危害时,及时运用化学防治等方法,控制和减轻病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