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水稻轻型节本栽培技术计划推广2680万亩,其中水稻抛秧技术1500万亩,水稻免(少)耕抛秧200万亩,水稻直播180万亩,旱床育秧栽培技术750万亩,再生稻栽培技术50万亩。
水稻高产稳产高效配套集成技术计划推广650万亩,集成配套比例达到45%以上,其中双季稻高产示范推广500万亩,实现全年亩产850公斤,一季稻超高产示范推广150万亩,亩产600公斤以上。
绿色大米生态农业技术计划推广200万亩。
马铃薯计划推广6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20万亩。具体推广面积与分布详见表4。
二、主要技术内容
1、以水稻抛秧为主的轻型节本栽培技术
⑴水稻抛秧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塑料软盘育秧,经人工或机械抛秧栽培的一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和增产、增收等优点,亩增产稻谷40公斤左右,亩增收节支70余元。常年推广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
⑵水稻免(少)耕抛秧技术。该技术是将免(少)耕技术与抛秧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15-30公斤,亩增收节支50-70元。在当前农村劳力外出日益增多,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⑶水稻直播技术。水稻直播省去了育秧和栽插等环节直接播种到平整的水田,与常规移栽稻相比,直播水稻一般亩可增收节支50-70元。
⑷旱床育秧栽培技术。该技术是我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日本旱育稀植技术加改良的一项栽培新技术,在九十年代中期曾推广到1000万亩,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现在仍然可为我省粮食增产发挥重要作用。
⑸再生稻栽培技术。再生稻是利用中稻潜伏芽高留桩培育再生栽培多收获一季再生稻的技术。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优点,亩增2-4个工和30-40元的投入,可以亩增加200公斤稻谷,不仅是生产救灾措施,对增加山区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生稻还具有米质好和基本上不用农药特点,应在山区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2、以水稻高产稳产高效为目标的配套集成技术
⑴双季稻高产配套集成技术。综合组装“良种选择与搭配”、“高产模式化栽培”、“生态栽培技术”、“平衡施肥和稻草还田”、“薄露灌溉”、“机械化耕作与收获”等成熟的先进技术,形成一套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高效栽培技术。
⑵一季稻超高产配套集成技术。按照水稻超高产的群体质量指标,选用优质超级高产一季稻杂交组合,通过小苗浅插和够苗晒田及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用,实现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优质化目标,实现一季亩产达600公斤以上,可增产50-100公斤,亩增收70-140元。
3、以稻鸭共栖为主要模式的标准化绿色大米生态农业技术
我省地理条件优越,大气环境总体质量良好,污染程度低,具备了生产绿色大米的充分条件。大力推广应用“稻鸭共栖”、“猪沼(灯)稻”等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绿色大米,积极寻求粮食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对把江西真正建成东部沿海城市优质大米供应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4、以脱毒种薯(苗)为核心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脱毒种薯具有高抗、高产、优质、高效等特点,与常规品种比较,种植脱毒马铃薯亩产可增加200-300公斤,每亩可增收150-200元。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与引导,促进农民自主应用实用技术。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含金量”高的粮食生产政策,是实施“科技增粮”的根本。要让农民真正了解国家和省里积极的粮食生产政策,通过政策驱动,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应用实用技术的“欲望”。二是加强实用技术宣传,让农民真正领会实用技术的特点与效益,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实用新技术。逐步改变我国“以物(农产品)为本,见物不见人”的被动接纳式的推广方式为“以人为本,以人见物”的主动学习型的推广方式。
2、加大培训与示范,促进农民真正掌握实用技术。实施科技增粮,加大培训、搞好示范是关键。一是结合“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广播讲座等形式,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引导周边农民掌握粮食生产实用技术。二是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培训,通过“四个一”方式,即一张联系卡、一张模式图,一本技术手册,一张光盘,搞好农民培训工作,扩大农民培训范围。三是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种极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环节;四是充分利用好各种项目资金,以项目为支撑,办好良种展示田、技术示范田和生产样板田,带动面上的技术推广与普及。
3、加强交流与协作,搞好单项技术组装配套。实现水稻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单项技术组装配套是重点,各单项技术应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不可偏颇。种植业各局站之间、农科教各系统之间、省市县农技推广体系之间,都要加强协作与攻关,左右结合、上下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全省水稻单项技术的配套集成比例。轻型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重点做好以下“四个结合”,即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相结合,解决品质差的问题;与农业机械化应用相结合,解决收获难的问题;与平衡精准施肥、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解决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与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相结合,解决病虫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