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中小学校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流失。继续推行农科教结合,试行把“绿色证书”教育引入农村初中课程的制度,对学生进行初级职业教育渗透,使之经过学习训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服务家乡的意识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能力。
2、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规定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并定期通过举行培训班、座谈会、报告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3、改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结合实际开设好有关德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要建立留守孩子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孩子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4、加强学校同社区的联系和合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社区内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整合和利用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参与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教育和管理模式。
三、强化政府行为,优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兴办寄宿制学校,要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适当配备保育人员。可将富余的教室改建成学生宿舍,将调整后闲置的校园改造成学校的蔬菜基地,解决好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加强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交通方便的地方,可由学校出面联系固定车辆接送;交通不便的,则应采取学生家长和教师职工分村组护送护接的办法。要加强保育教师的配备和培训。通过调整,将部分富余的教师调做保育工作,编制较紧的学校可聘请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学生担任保育员。对保育教师要统一进行儿童心理、护理、营养配餐、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联系和配合当地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黄、赌、毒”等对孩子的污染。对现有的农村文化个体户,如乡村书社、乡村报吧、乡村网吧等进行清理和规范,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