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纤复材。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我国高纤复材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加快,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在30%以上。到2012年我国高纤复材产量有望达到800余万吨,销售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
3. 硅材料。在太阳能、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未来几年,我国硅材料需求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12年,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需求量预计将达1.6万吨,销售收入约80亿元;电子级硅材料需求量预计将达4000吨,销售收入约30亿元;超白玻璃需求量预计将达4000万重量箱,销售收入约80亿元;电子用超薄玻璃需求量约4000万片,销售收入约600亿元。
4. 稀土材料及其他新材料。稀土电池电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需求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我国稀土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碲化镉、硫化镉和铜铟镓硒等)年产量可达400吨,销售收入约12亿元;稀土积压物贮氢合金电极系列材料(新型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年产量可达2.5万吨,销售收入约38亿元;稀土永磁材料年产量可达8万吨,销售收入约300亿元;稀土长余辉蓄光、LED灯用、PDP用荧光粉年产量可达3300吨,占全球产量60%以上,销售收入约13亿元。
到201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和电解液材料年产量可达15万吨、隔膜5000万平方米,销售收入约460亿元;医用植入材料磷灰石及羟基磷灰石、钛合金材料等销售收入将达10亿元以上。
二、成都市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在国内的优劣势
(一)合成树脂(塑料)。我市合成树脂(塑料)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全市只有2家合成树脂(塑料)生产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4亿元。
优势:四川石化基地建成投产后可为我市提供发展聚酯(PBT、PTT)及合成树脂(塑料)改性材料等产品所需的苯、对二甲苯和聚乙烯、聚丙烯等原料。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院校在内的高分子材料研究机构可为我市发展合成树脂(塑料)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劣势:聚酯(PBT、PTT)产品属于高技术产业,我市尚未引进拥有核心生产技术、专利的企业和项目。我市还缺乏发展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品种的上游原料,使我市合成树脂(塑料)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高纤复材。我市高纤复材产业中的高性能纤维已形成聚集优势,高纤复材制品相对落后。全市现有高纤复材生产企业30余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优势:我市拥有良好的高性能纤维产业基础,玻璃纤维生产能力为18万吨/年,产能仅次于浙江、重庆、山东,位列全国第四;玻璃纤维和玄武岩连续纤维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苯硫醚树脂和纤维制备技术在全国领先。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研发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