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城乡统筹,采取综合措施,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优化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基本原则:政府促进、市场运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直面市场的新机制,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愿参加培训、自主选岗就业。切实抓好技能培训和输出服务,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绿色通道”,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输出成本,增加务工收入。
(三)工作目标:从2004年开始,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0万人。建设一批农村劳务输出基地区县、一批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和一批重点劳务中介机构。到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700万人左右,全市农村劳务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三、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
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要坚持市内转移和市外输出并举。一方面,努力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地转移的空间;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市外输出的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
(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个百万工程和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努力增加市内转移就业的容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向深度发展,带领广大农民进入产业化领域。不断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建设要以45个中心镇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小城镇投资建设机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集镇,增强对农村劳动力规模集聚能力。加强水利、交通、能源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积极鼓励建设单位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重点建设项目务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