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意见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意见
(渝委发[2004]7号 2004年3月9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是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难问题十分突出。影响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民人均占有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太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适应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需要,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的生产经营中解放出来,实现转移就业,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资源条件,拓展农民外部增收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有效调整和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因此,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
  (二)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由农业向非农业流动,逐步成为城市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使我市制造业、服务业等一些产业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市农村城镇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偏小、城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共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改革旧的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富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同时,在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分利用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从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