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即“造车”,就是要建造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结合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转变职能、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为目的,将各部门工作岗位、业务及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精简优化,初步实现政务工作电子化,使之标准化、规范化。
(三)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即“送货”,就是输送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输送有价值的政务信息。为提高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逐步规范政府业务流程,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统一的乌海政府公用信息平台和传输网络资源,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要加快十四个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即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工程、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工程、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融信息工程、金审工程、金盾工程、金质工程、金农工程、金水工程、地理自然资源工程、金保工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党务信息系统工程),逐步形成与国家“金”字系列工程配套衔接的信息网络系统。市直各部门要加快局域网建设,开发信息资源,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创造条件,开展网上便民服务,网上政务公开,优化业务工作流程,网上审批等。部门局域网要与乌海政府公用信息网实施联网并设立窗口,向社会提供可公开的政务信息及电子政务服务。
(四)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为了满足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方案,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2003年底前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市公安局)、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市工商局)、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市国土资源局)、宏观经济数据库(市统计局、市计划委)等建设。
(五)开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HT〗建设和完善以乌海市政府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资源网络,即乌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将全市的经济科技、旅游、娱乐、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资源和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建设“乌海通工程",在公共场所建立多媒体触摸屏信息查询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和发布公共信息等服务,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向社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过渡,不断增大信息量,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为全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
四、保障措施电子政务工作要由易到难逐步推开,采取科学决策、示范引路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