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塑料行业员工整体素质。建立淄博市塑料行业高级技工培训基地,增加塑料工艺学科专业设置,不定期举办高级技工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塑料行业高技能人才。
(五)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重点研究解决行业中的共性问题,抓住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企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关注生产和市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工作。筹建行业专家委员会,拓宽行业信息交流渠道,积极为企业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同时,协助政府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淄博市家具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市经贸委、市轻工行业协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淄博家具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当前形势,促进淄博家具业加快实现产业链的完善与整体升级,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市家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家具企业达到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家具企业29家,从业人员3万人,年生产各式家具35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7740万元、利润9889万元、出口交货值8127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淄博家具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家具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家具企业引进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先进生产设备180余台(套),有力提升了我市家具企业技术水平。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软体家具大型骨干企业,生产的凤阳牌床垫和沙发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淄博福王家具有限公司的福王牌商标系山东省著名商标;万家园木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木门制造商之一,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国家质检合格建材绿色环保产品;南华藤业为江北藤制品创始者之一,产品江北市场占有率达到70%;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生产红木系列产品160多个品种,使传统家具的生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初具规模。2007年周村区被山东省轻工业办公室命名为“山东省家具产业基地”,淄川区西河镇被命名为“山东省红木之乡”。
3.家具市场快速发展。全市共有规模较大的家具销售企业(商场)20余家,经营面积超过60万㎡,入住商家5600余户,经营额超过160亿元。工业企业生产、商场经销综合能力均位居全省第三位。周村区沙发家具市场是江北最大的沙发家具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三十强市场”和“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并荣获“最有投资价值奖”。
4.家具标准和环保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家具企业重视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多数企业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绿色环保家具生产已经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
但是,我市家具行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强势品牌和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等。
(二)面临的形势。
一是国家上调家具出口退税率等措施,对家具企业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国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等措施,在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家具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家具产业呈现南资北移、外销内转的趋势。由产地销向销地产的转变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的选择,家具生产与家具卖场的南资北移迹象表明了我国家具业重心北移的趋势。四是出口企业改变单一的出口模式,部分转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内销”的组合模式。五是国内家具消费主要在城市市场,广大的农村和新兴的小城镇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全市工业振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靠技术进步,培植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家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加快建立从生产供应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以大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为主体,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互补、专业化生产与合作的家具产业格局。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1年底,重点培育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以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方向,开发推广仿真木、科技木、木塑板、合成面料等新兴替代材料。不断完善销售网络,有一定规模的家具商城及原辅材料市场发展到25家。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交货值4亿元,完成投资5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加强家具特色区域建设。到2011年,全市家具产业重点发展“张店-周村”家具产业带,沿309国道依托张店的红星美凯龙、装饰材料城、陶瓷科技城和周村的五金材料城、沙发家具市场、凤阳集团、福王家具公司,采取“专业市场+生产工厂”的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增强企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从原材料供应、成品生产到市场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努力壮大周村区家具产业基地和淄川区西河镇红木之乡2个产业基地(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整体水平。
(二)推进家具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市场培育和发展,完善现有的以生产企业自销为主的家具营销方式,发展多种家具流通模式,鼓励专业家具销售公司的发展。扩大消费区域覆盖面,重视城镇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做大做强软体家具、原辅材料和木材加工3个市场。在中国陶瓷科技城设立红木家具馆。
(三)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家具。积极适应国外环保标准提高、欧美等地提高家具准入门槛等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原材料选购、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在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合作的同时,发展大型规模化龙头生产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设备资源,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四大类产品。
1.软体家具。应用人体工程学原理,使软床与沙发产品向规模化、系列化、功能化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如程控技术、远红外技术等)满足高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扩大环保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重点发展企业: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王家具有限公司。
2.实木家具。鼓励企业到国外资源丰富地区设立半成品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研发环保新型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企业: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王家具有限公司、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周村仇潍红木家具厂。
3.板式家具。引导企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引进关键数控生产设备,实现流程再造,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发展企业: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王家具有限公司、万家园木业有限公司。
4.新型家具材料。大力扶持并引导仿真木、科技木、木塑板等新兴木材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利用木纤维和木粉、植物秸秆纤维发展仿真木,利用速生杨和低档木材发展科技木,利用废旧木材和木材剩余物等木质碎料发展木塑板。重点发展企业:森美人造板厂。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家具生产、管理、销售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材料的使用率。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走品牌建设之路,把知识产权纳入品牌战略,加强商标注册和保护,实行自主经营。加大科研投入,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研发和设计,保持产品活力。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找准定位,做好包括公关、广告、价格、包装、营销渠道建设等在内的整合传播。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项目为依托,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抓好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档欧式、板式和实木家具技改项目、淄博宝恩家私有限公司的擦色真皮沙发工艺改进项目、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红木制材干燥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投产达效。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企业到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参展观展,促进企业及行业间的交流、合作与技术信息沟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或国家投资办厂,或在海外建立经销机构,发展海外家具经销业务。积极引进外资、国外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继续办好山东省红木古典家具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展职业培训,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争当首席技师活动,促进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淄博家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强化组织协调与服务。组建淄博市家具协会和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及时掌握和研究国内外家具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大力发展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合作与技术交流。
淄博市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市经贸委、市陶瓷行业协会)
陶瓷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国防军事、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陶瓷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名城,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给我市陶瓷工业带来严峻挑战,也为其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调整振兴陶瓷产业,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陶瓷工业涉及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园林陶瓷、高技术陶瓷、高级耐火材料、陶瓷机械、陶瓷装饰材料等十大类万余个品种,生产总量占全省的54%。产品覆盖国内市场,远销欧美、非洲、日本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出口交货量占全省的2/3,在全国名列前茅。我市陶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经济规模总量大。2008年,全市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17%,销售收入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17%,利税6.2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3%。出口创汇1.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生产日用陶瓷8.2亿件,同比降低4.5%,其中:高石英瓷、骨质瓷、镁质强化瓷等高级日用细瓷产量达到1.26亿件,同比增长6.8%;出口陶瓷5亿件,同比下降7%。高技术陶瓷产值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23%。
2.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以博山区为中心的日用陶瓷产业集群。全市陶瓷新材料、新瓷种优势明显。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博山、淄川、张店等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基本结束,资产存量进一步盘活,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市陶瓷产业的骨干力量。280余家日用陶瓷企业中,民营企业占55%,股份制企业占30%,中外合资及其他形式企业占15%,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的结构体系。
3.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质强化瓷、骨质瓷、高石英瓷、华青瓷等高级日用细瓷成为主导产品,高技术陶瓷产值占总产值的20%以上;工艺美术陶瓷产品种类丰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茶具、中西餐具、咖啡具、宾馆系列餐茶具,陈设、装饰陶瓷工艺品、美术陶瓷制品、有色釉料、颜料、金水、金膏、花纸等陶瓷装饰材料稳步发展,用于国防军事、信息工程、化工、机械、航空、电子等领域的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研发生产步伐加快。出口陶瓷中的高档产品比重增加,单件换汇水平不断提高。
4.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国内外市场。淄博陶瓷已成为国家用瓷和星级宾馆的首选,作为国礼,被国内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广泛收藏。到2008年,全市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5个,山东名牌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轻工名牌2个和山东省陶瓷行业名牌12个。
5.技术创新效果明显。陶瓷专业技术人才众多。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6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63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家26名;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60余名,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部、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余名。研发体系比较完善。拥有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山东省陶瓷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阔,产品创新成果显著。
我市陶瓷工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总体技术含量不高,花色品种需进一步增加,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知名品牌不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档品种比例偏低。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国外陶瓷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等静压”成型技术、高压注浆等先进设备我市尚未采用。三是技术进步能力不强。研发机构的配置、研发水平、产品质量的控制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有所降低;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大。日用陶瓷发展模式粗放,能耗较高。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水平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理念,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