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生产能力达到烧饼3500吨、小食品5万吨。围绕群众生活需要,积极开发方便食品新品种,重点发展方便面、方便主食、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配餐配菜,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重点支持淄博周村烧饼公司、玉兔食品、山东兔八哥、淄博蒲家宴食品等企业的发展。
(八)食品添加剂。主要产品黄原胶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重点支持中轩集团、淄博嘉吉、淄博顺达等企业的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发展食品工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建立地方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制度;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满足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是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税、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税收、扶持乳品企业等政策,保障食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基金管理机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等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食品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对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的清理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四)积极实施各类营销措施,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确保国内外两个市场。组织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积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尽快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生产许可门槛。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鼓励食品企业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业食品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关标准的有效性,全面提升食品工业的质量水平。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力度,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名牌建设,从创名牌产品逐步向创名牌企业、名牌生产基地发展,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产品、企业、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带动食品工业发展。
(七)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加强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加科技投入,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发挥好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作用,用好技改贴息、增值税转型和设备引进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八)建立完善食品工业标准化体系,推进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确保食品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逐步使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提高食品原料的质量品质,以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九)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研究和掌握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规划提供参考。要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淄博市塑料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市经贸委、市轻工行业协会)
塑料作为可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材料,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已远远超越钢材、水泥、木材等传统基础材料。为促进我市塑料工业健康发展,提高全市塑料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塑料加工企业1000余家,产品涉及十几大类数百个品种,塑料行业发展规模名列国内地级市前三位。生产能力超过250万吨,2008年实际产量150万吨,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利税1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塑料企业116家,总资产41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税7.4亿元,出口交货值14.6亿元。其中,产量过万吨、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20家。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塑料管材、电缆粒料、PVC手套等主导产品规模大、质量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我市塑料行业还具备以下几个发展优势。
1.品牌优势。塑料行业抓住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的机遇,在抓管理抓质量的同时,创出了全国农膜行业第一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清田农膜。此外,天鹤塑胶、庄园塑胶、齐旺达、新力塑编、汇丰塑料、新宇塑胶等企业的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
2.原料优势。随着齐鲁石化三轮乙烯改造项目的启动,我市增塑剂年产量可达6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基地。淄博塑料助剂厂生产的各种PVC加工助剂以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质量替代进口,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生产厂家之一,为我市塑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证。
3.交通优势。我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北京燕山石化、南京扬子石化、天津石化等国内大型原料基地与我市之间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市中心距离青岛港210公里,畅通的海运使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石化企业也成为我市塑料工业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市塑料工业主要产品是薄膜、编织袋、管材等,工程塑料、日用塑料制品、塑料工艺品几乎是空白。现有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档次、低价位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企业利润空间小。
2.科研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全市塑料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省级研发中心,基本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延续生产过去的老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利润空间小。有些企业的发展,靠购买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的产品专利,投入大、成本高,制约因素多,影响市场开拓,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企业的集中度不高。全市塑料企业数量多,但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低水平重复,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三)面临形势。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塑料产品市场需求减少,国内塑料制品出口增速将明显下滑,产品库存也将增加,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势在必行。二是受人民币升值、环保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国外贸易保护措施影响,塑料制品出口价格优势减小,削弱了我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国内塑料原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四是受农膜行业治理整顿、限制塑料购物袋使用等政策影响,低档塑料制品面临淘汰,对我市相关企业影响较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依托齐鲁石化的原料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中国名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注重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在节能降耗、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塑料行业优势,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技术进步原则。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集聚发展原则。依托骨干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产业集群。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聚集,推进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3.市场导向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节能减排原则。强化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力争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1年,全市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15%以上,创建塑料编织袋、农用薄膜、PVC一次性塑胶手套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个中国名牌产品, 5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20家,形成2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争取1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三、发展重点
(一)农用塑料制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节水农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塑料地膜和棚膜、农用塑料管道、土工材料及微灌、渗灌、滴灌等节水农用器材。开发内涂、长寿无滴与防雾、高透明、调光、保温等高功能棚膜,以及除蚜虫、除草、有色等高功能地膜。重点支持建设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喷涂型功能膜项目、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功能膜项目及年产1万吨土工膜项目、淄博庄园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年新增2000吨农地膜扩产项目等。
(二)新型建材塑料制品。围绕节能环保加大新型塑料建材制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供排水管和暖气管等塑料管材,加大超高分子PE管、大口径排污管、化工用管及多功能管的开发力度。扩大塑钢门窗、装饰材料及防水材料的生产规模,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及高档化方向发展。
(三)塑料包装。在继续发挥塑料编织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支持齐旺达集团、齐鲁塑编、山东齐高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在着力打造国家级塑料编织袋产业基地的同时,加快发展食品、药品包装材料,重点开发高阻渗包装材料、无菌包装材料、热灌袋包装材料,适用微波炉加热及耐蒸煮的耐热性材料,保鲜包装材料,用于粮食储运的防霉、防虫包装材料及水泥化工产品包装材料等。
(四)工程及工业用塑料制品。汽车、家电、电子产品中工程塑料用量较大,这几个产业也是我市的发展重点。要立足本市,面向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苯醚(PPO)、聚酯(PBT)和特种工程塑料,以及电力、邮电、通讯用塑料电缆料、穿线管以及为信息、邮电、通讯、机械、国防工业配套的各种高科技塑料制品。
(五)高档日用塑料制品和医用塑料制品。日用塑料用途广、用量大、投入少、效益高,也是我市塑料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重点扩大PVC一次性塑胶手套生产规模,全力支持山东蓝帆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及淄博鸿烨上勤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扩产项目建设,在2010年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力争产量在2011年达到全国第一位。医用塑料除了重点开发塑料瓶、袋外,加大输液器、输血袋和一次性注射器等产品开发力度。
(六)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利用。随着塑料制品应用范围的扩大,废旧塑料回收处置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国内废旧塑料利用率仅为22%,我市再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极少,塑料企业所用的再生料基本是从周边地区购进,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要加大废旧塑料利用的开发和研究,扩大废旧利用的规模,切实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加大技改投入,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及产品,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改造落后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优质绿色环保产品,在农膜、包装、建材等领域实现技术、工艺的突破,促进塑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重点企业进入园区发展。除了在品牌建设、招商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外,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创新并拓宽渠道。围绕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吸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特别是依托齐鲁化工区,吸引更多塑料企业进区建设发展。
(三)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齐鲁现代物流港项目的建设,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高潮,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重视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新的理念,促进塑料行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