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氯碱工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总量控制原则。氯碱属于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安全和环境风险大的产业,必须从严控制总量。今后全市原则上不再新布点氯碱装置,新增产能必须考虑配套平衡产品。
2.技术进步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核心技术培育,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3.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氯碱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烧碱、聚氯乙烯产量分别控制在200万吨和120万吨以内。离子膜法烧碱比例达到9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350Kg标煤/吨和520Kg标煤/吨;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00Kg标煤/吨和900Kg标煤/吨。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改造现有装置。
1.离子膜碱。采用大功率、高整流效率、高功率因数的晶闸管可控硅微机自控整流机组代替二极管整流装置;膜过滤代替传统的盐水精制方法,提高盐水质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提高离子膜使用寿命。
2.隔膜碱。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加快用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以及小极距电极对电解槽进行改造;采用硅整流和整流-变电-有载调压“三合一”大功率硅整流器对整流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整流效率;加快蒸发、气体输送工艺装备改造,降低能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能耗控制水平。大成农药结合搬迁改造,淘汰现有6万吨隔膜碱产能。
3.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采用干法乙炔发生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加强氯乙烯回收,加快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大型聚合釜的应用,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复用率;开发生产多用途的改性聚氯乙烯产品。
(二)加快氯碱下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离子膜产业化。
加快氯碱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重点发展以乙烯为原料的大规模聚氯乙烯;以甲烷氯化物为原料的有机氟、有机硅系列产品;以丙烯、乙烯为原料的大型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聚醚、聚氨酯等产品;以PE、PP等高分子材料为原料的氯化高聚物系列产品;以无机矿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以氢气为原料的双氧水、糠醇、加氢精制产品;含氯农药和医药等精细化工产品、含氯中间体等;加快离子膜产业化。
(三)培育两大产业基地。
1.齐鲁化工区产业基地。以齐鲁石化公司为龙头,发挥其氯碱规模优势、化工原料配套优势及园区公用设施配套优势,与张店湖田工业园连接成片,吸聚东大、大成、新华等企业搬迁入驻,形成以氯、氢、碱为纽带的氯碱产业聚集区。
2.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岳化工为龙头,发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
(四)实施一批重大改造项目。
以两大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主要是: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原6万吨隔膜碱装置拆除,新建30万吨离子膜碱、6000吨二氯菊酰氯、2万吨二氯苯、10万吨三氯化磷、三氯氧磷项目;齐鲁石化氯碱厂20万吨离子膜替代隔膜项目;淄博永大化工公司10万吨离子膜碱扩建、4万吨氯乙酸、10万吨环氧丙烷、10万吨聚醚多元醇项目;东岳集团8万吨甲烷氯化物、10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山东齐隆化工公司2万吨加氢树脂项目;山东东大一诺威10万吨聚氨酯项目;蓝星东大30万吨环氧丙烷、25万吨环氧乙烷、35万吨聚醚项目;山东齐胜1.2万吨氯化亚砜项目;东风化工5万吨氯乙酸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等量淘汰原则,严格控制新增生产能力,一般不再新建氯碱生产企业,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企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改造现有隔膜法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多方位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加快发展下游产品。围绕氯碱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氯碱下游产品。积极拓展烧碱、氯气、氢气的应用领域,发展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产业配套,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化工助剂与催化剂等配套产业。
(四)壮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区域性的上下游结合和氯碱企业的整合,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有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氯碱工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淄博市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市经贸委、市轻工行业协会)
造纸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为促进我市造纸工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是国内造纸企业聚集度较高的地区。2008年末,全市共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63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利税18.3亿元,利润12.4亿元,出口交货值2.7亿元。其中造纸企业26家,年生产能力200万吨,2008年实际产量154万吨,销售收入153亿元,利税14.9亿元,利润10亿元。我市造纸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聚集度高。造纸企业主要集中在桓台县,县内有规模以上造纸企业5家,产能175万吨,主要产品有文化纸、涂布白卡纸、新闻纸、石膏护面纸、高强瓦楞原纸、箱板纸等。2008年产量142.95万吨,其中,文化纸产量23.04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居第2位;箱板纸产量41.5万吨,居全省前3位;新闻纸产量16万吨,居全省前3位。造纸工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特色,2008年桓台县被命名为山东省造纸产业基地。
2.骨干企业优势突出。在全省前20名造纸企业中我市有3家,分别是博汇集团、贵和集团和辰龙集团。博汇集团现有生产能力70万吨,综合效益居全省第4位;齐峰特种纸业有限公司以14.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企业,其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山东造纸十佳企业。
3.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关停了5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同时积极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初步实现了发展、生态、环保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骨干企业坚持“发展与治理同步”的原则,始终把污染治理作为企业的生命工程来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品档次和品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高档纸、特种纸和功能性纸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纸制品深加工相对落后。二是原料不足将成为制约全市造纸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地基本没有可作为造纸原料的森林资源,木纤维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三是大多数企业生产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造纸机械的幅宽、车速和自动化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四是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不少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节能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较高。五是部分企业工艺、技术、产品及生产环境、经营理念、人才培育滞后,成为制约全市造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促进造纸工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适度控制纸浆生产,着力发展替代进口纸张,大力发展纸制品深加工,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发展速度、效益、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全市造纸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规模。到2011年,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使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吨,产量2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18亿元,出口交货值8亿元。其中造纸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5亿元。
2.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到2011年,非木桨造纸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特种纸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
3.节水目标。到2011年,纸浆平均综合水耗50-60立方米/吨,其中草浆60-70立方米/吨,化学机械木浆20-25立方米/吨,漂白化学木浆40-50立方米/吨,脱墨废纸浆15-20立方米/吨,纸及纸板30-40立方米/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浆纸水耗达到国家标准《造纸产品取水定额》A级水平。
4.治污减排。到2011年,全市造纸废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20%和18.36%,逐步建立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造纸产业发展新模式。
5.节能降耗。到2011年,所有造纸企业全部达到淄博市能耗定额要求。
三、发展重点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特点、资源状况和纳污能力,科学配置资源,统一规划治污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桓台县被命名为“山东省造纸产业基地”的契机,合理规划,带动包装印刷、造纸机械和印刷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坚持引进、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相结合,鼓励进口设备国产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应用高得率制浆技术、生物技术、低污染制浆技术及中、高浓打浆技术、无元素氯或全无氯漂白技术、高效废纸脱墨技术和相应的装备。按照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逐步淘汰低档纸及纸板生产设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全市造纸行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晨钟机械、海天造纸机械、恒星机电等造纸机械生产企业要重点研发设计制造年产30万吨及以上的板纸机械成套设备;幅宽6米左右、车速1200米/分钟、年产10万吨及以上文化纸机及成套设备;幅宽2.5米、车速600米/分钟以上的卫生纸机及成套设备;设计研发10万吨及以上的化学机械木浆成套设备和废纸纸浆(含废纸脱墨浆)成套设备。
(三)发展重点产品。发展新闻纸、铜版纸、中高档涂布纸、涂布白板纸、牛皮箱纸板和高强瓦楞原纸、白卡纸等中高档产品,开发特种纸、印刷纸、包装纸、工业用纸及制品、生活用纸和造纸助剂。抓好山东博汇集团35万吨高档涂布白卡纸项目,贵和显星纸业有限公司30万吨高档纱管原纸项目,淄博欧木特种纸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三聚氰胺浸渍装饰原纸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年产5000吨高清晰度耐磨纸项目、年产1万吨美纹纸技术改造项目,仁丰纸业30万吨高强瓦楞原纸项目,山东鸿杰印务有限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工作。扶持辰龙集团、青苑纸业等骨干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发挥规模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推动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节能、节水、治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采用封闭循环用水、白水回用、中段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加大对废渣、废气的综合治理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努力减少排放。重点骨干企业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
大力发展化学助剂、高效废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重点开发研究造纸节水和废水深度处理(包括脱色)、污泥处置、碱回收白泥处理等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使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全市主要骨干造纸企业要全部达到国家《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清洁生产企业”水平,争创 “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依靠主要产品产能大、品质优的优势,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抓住当前国内外市场格局调整变化的时机,强化国际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巩固扩大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建立造纸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避免贸易纠纷。拓展营销渠道,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鼓励造纸企业到产品市场容量大、原料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