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医药、泵和电机、汽车及零部件、建筑陶瓷、氯碱、造纸、食品、塑料、家具、陶瓷、服装等11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的通知
(淄政办发〔2009〕8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在出台五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市经贸委会同各行业协会编制了医药、泵和电机、汽车及零部件、建筑陶瓷、氯碱、造纸、食品、塑料、家具、陶瓷、服装等11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现将这些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扎实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区县、高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淄博市医药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市经贸委、市医药行业协会)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和高科技行业,是我市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我市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优势,振兴我市医药行业,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医药工业企业达到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已形成制药、医疗器械、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医药中间体、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医药流通等门类较为齐全的行业体系,医药产业基础优势和经济规模位居全省首位,是全国医药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拥有以新华集团、新华医疗、瑞阳制药、山东药玻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一批有活力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医药流通网络覆盖全市城、镇、村。
(二)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1.产业集中度不高。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与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相比,在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2.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原料药、低附加值的大输液和一次性注射器等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制剂药品、中成药和生物医药等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3.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除少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外,大部分企业科技投入少,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新药研发能力弱。
4.医药流通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较低。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化企业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
目前,全省医药产业正在加快调整和发展,我市原有的产业优势开始逐渐减弱。对这些问题若不充分认识和尽快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的产业优势地位将难以巩固和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强药、科技强药”方针,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提升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基础,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和医药中间体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西药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制药和现代医药物流产业。依托名牌建设,拉长产业链,加快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安全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提高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水平。
(二)任务目标。
到2011年,全市医药经济总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形成多个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和产品,实现医药产业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转变,跻身全国医药强市行列。
1.经济目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商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2.行业结构目标:发展壮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医药中间体4个生产基地。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30家,其中过50亿元的2-3家,过20亿元的6家,过10亿元的8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医药商业企业8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
3.产品结构目标:西药制剂产品销售收入占化学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0%。技术和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的优势产品达到20个。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重点产品(系列)25个,其中过10亿元的3个,过5亿元的9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
4.科技创新目标:建设好淄博高新区新华现代医药产业创新园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国家级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新产品5-8项,力争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 3-5项。
5.名牌建设目标: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山东名牌产品达到32个。
三、调整发展重点
重点调整和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医药流通七大产业。
(一)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以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新达制药和帝斯曼制药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优势产品,突出发展医药制剂,实现原料药与制剂互动增长,大幅度提高制剂市场占有率。到2011年,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左右。
1.化学原料药。巩固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快世界级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做强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精神类药物等主导产品,到2011年,阿司匹林、布洛芬、咖啡因、安乃近、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万吨、6000吨、6000吨、7000吨、1500吨、500吨。不断提升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三苯双脒和引进L-380项目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等头孢类系列原料药,保持头孢原料药国内产能及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围绕心血管类、抗感染类、抗肿瘤类开发原料药新产品,重点抓好阿托他汀钙、氨氯地平、乐卡地平、甲磺酸帕珠沙星等新药研发。
2.西药制剂。大力发展解热镇痛类、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糖尿病类、抗肿瘤类制剂,重视基本药物的生产,延伸原料药生产链,扩大原料药优势,形成特色制剂,培植多个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品种。做大做强冻干粉针、粉针制剂产品,加快发展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头孢类粉针制剂等产品,使其年生产能力达到30亿瓶,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产能第一位。加快发展营养型和治疗型注射液制剂,保持玻璃瓶、塑瓶、非PVC软包装输液产品协调发展,到2011年,大容量注射液产能达到9亿瓶(袋)。加快发展新型药物制剂,重点发展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阿斯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双层片、异丙安替苯海拉明片、邦纳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重点开发布洛伪麻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苦参素片、甲磺酸帕珠沙星等药物和新研发原料药相关的制剂新品种。
(二)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以新华医疗、山川医用器材、侨牌集团、中保康和伊马新华为骨干,发挥全国最大的放射治疗设备和消毒灭菌设备研制生产基地的优势,在高精尖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11年,医疗器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左右。 加快建设新华-通用合资企业和伊马工业园,做大做强医用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医用消毒灭菌设备、高档制药设备和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输血过滤器等产品,到2011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亿元、2亿元、2.6亿元、1亿元;抓住今后三年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改造投入的机遇,巩固常规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和医院设备优势地位,扩大安全自毁注射器、毁针机、精密输液器国内外市场份额,到2011年,输液器和注射器销售收入分别达到9亿元和13亿元;加快数字化X射线诊断设备及核心件、中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及核心件、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血浆溶解箱研发,加快适合生物医学攻关技术的肿瘤物理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设备发展,实现医疗器械产业优化升级。
(三)药用包装材料:以山东药玻、华瑞铝塑、民康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市药用包装材料产业的优势,稳固钠钙玻璃模制注射剂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新型高档药用包装材料,建成亚洲最大的预灌封生产基地。到2011年,药用包装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0亿元左右。做大做强钠钙玻璃模制注射剂瓶、高档轻量棕色药用玻璃瓶、药用丁基橡胶塞、PTP铝箔和SP复合膜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一级耐水性药用玻璃管、半镀膜胶塞、卡式瓶等新产品;加快预灌封注射器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中药及天然药物:以瑞阳制药、鲁泰环中、华洋制药、世博金都为依托,加快发展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强化中药材种植GAP认证,完善中药材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中药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中药二次开发和天然药物研究,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加强中药品牌建设。到2011年,中药及天然药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做大葛根素原料及制剂、瓦松栓、厚朴排气合剂、气血双补丸、六味五灵片、健脑补肾丸、心脑舒口服液、袪浊胶囊、七味清咽气雾剂、回春贴等潜力品种;加快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及胶囊、天川颗粒、消癌平片、安宫止血胶囊的研发和产业化。
(五)生物制药:以新华制药、齐都药业、鲁维制药、金城医药、金洋药业、山川医药为依托,发挥骨干企业和生物发酵产业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条件,加大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品的引进力度,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及生物医药新技术,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到2011年,生物制药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加快引进谷胱甘肽原料药、PPG(多廿烷醇片)等生产技术;加快腺苷蛋氨酸原料药及制剂、截短侧耳菌素、泰妙菌素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六)医药中间体:以新华制药、金城医药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和高档次医药中间体,充分发挥我市生产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的优势,加快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研发速度,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到2011年,医药中间体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左右。做大做强AE-活性酯、头孢他啶侧链酸活性酯和头孢克肟活性酯、呋喃铵盐等头孢类医药中间体产品;加快头孢匹胺酸、头孢匹胺侧链活性酯、头孢唑兰活性酯、甲基巯基四氮唑、NN-二甲基乙基巯基四氮唑、头孢替胺、头孢替胺活性酯等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新戊二醇、异丁基苯、溴系列产品、氯代丙酰氯等现有主导原料药产业链延伸的精细化工及医药中间体产品。
(七)医药流通:为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招标办法变化的新形势,按照“方便群众,总量控制”的原则,积极推进医药商业企业整合重组,鼓励支持优势资本和资源整合弱势企业,加快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发展。到2011年,全市医药商业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重点培育新华医贸、众生医药、齐鲁医药等医药物流企业,尽快形成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的大型医药物流配送企业。支持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发展,重点培育大型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充分发挥鲁中地区地理优势,扩大向周边地区辐射。提高医药商业管理水平,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调整和发展理念。加快医药行业调整和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调整和发展理念。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现状、总结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研究,把调优调强和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推进我市由医药大市向医药强市跨跃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面求突破、见成效。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制定实施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计划,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引进的相关激励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确保人才和智力保障。积极支持瑞阳制药、山东药玻、齐都药业、中保康、金城医药、鲁泰环中和华洋制药等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积极吸纳先进技术成果,加快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加快高新区新华现代医药产业创新园建设,制定吸引研发机构进园运营办法,积极搭建高端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聚集优势科研资源,扶持培育淄博“药谷”,加快医药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向我市企业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