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逐步分离企业举办的中小学。到2001年,特困企业和破产企业办的中小学,全部移交当地教育部门。移交后,办学经费由财政承担。从2000年起,在已开征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之外,再按营业税、增值税的2%开征地方教育费,由自治区财政统一掌握,用于各级政府接收企业中小学。鼓励社会力量将企业所办中小学改造为民办学校。
(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扫盲工作,把学文化与学习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结合起来,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加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到2000年,全区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培育新的教育产业
(七)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通过各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教育产业的政策,运用产业运作方式,鼓励以教养教,超常规发展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积极开拓教育市场,使教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的需求。
(八)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扩大现有普通高中规模,创办综合性高中,积极发展民办高中,重点加强优质高中和骨干职业学校,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创造就业的基本条件。在3-5年内,全区实现普通完全中学高、初中脱钩,将非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分离开来。
(九)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按照产教结合、面向.市场、自主发展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并、联合、托管、兼并、改制等多种形式,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围绕主导产业,适应社会需求,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允许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区外招生。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用3年左右时间,改变政府包揽中等职业教育的格局,通过择优汰劣,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要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加强东西合作,引进国内外智力,提高水平,扩大规模,面向全区,办出特色,并辐射和服务于西北地区,成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支持高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将宁夏大学办成多学科、具有较高声望的综合性大学。成立留学生服务中心,接收外国留学生。增加硕士点,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开展博士生教育。鼓励普通高校与企业、社区或成人高校联合,动用市场机制举办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可以用企业名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