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投资体制。教育产业有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教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份额明显提高。
(二)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实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事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坚持优先规划,优先保证,使教育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适度超前发展。
2、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改革创新,实现教育发展战略性转移。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教育作为基础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要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相脱节的状况,大力推行教育经济科技发展一体化。要把教育发展由注重数量扩张转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促进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相统一。
4、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围绕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一手着力抓好“两基”,一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带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促进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调整,实现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二、实施跨世纪“两基”工程,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三)加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已经“普九”的县(市、区),要按照普及程度高、经费投入高、师资水平高、教育质量高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布局合理化的目标,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南部山区要打好“普九”攻坚战。要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学龄儿童尤其是女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低的问题,确保“普九”目标如期实现。
(四)调整基础教育布局结构。通过撤并、置换、改造、新建等形式,推动中小学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根据城市发展实际,统筹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示范性窗口学校;扩大优质学校规模,改造薄弱学校;将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发展空间狭窄的学校逐步外迁,动用地位差价重组教育资产。川区农村要围绕集镇和小康村建设,在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入学的前提下,合并规模小的学校,集中办学。农村完全小学一般应在300人以上。南部山区各县要结合“普九”攻坚和山区实际,适当集中办学,减少学校布点,积极发展寄宿制学校。同时各地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