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种子工程”的政策措施
农作物种子的管理、经营、繁育是一项系统的产业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仍然要有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措施,才能促进种子供种运行机制的全面转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重点投放部分资金,确保从速见效。从全市整个种子网络的形成来看,最需要投放资金的是繁育体系。因为这个体系从基地到人员都已基本解体,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块落实。
1、粮油种子繁育体系的资金来源和投放。要坚持三条原则:一要本着少而精、短平快的原则,凡是原有基地没有移作它用,今后6年内仍不可能移作它用的,应以原有基地为基础加强建设,可节省较多的资金。二要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的原则,因陋就简先上马,逐步做到生产杂交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商品化。三要坚持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市、县(区)两级基地的建立和初步运转,约需要投资6000万元左右。这些资金来源由市、县(区)两级共同承担,做到“四个一点”:即列入基建盘子切一点,农发、粮专、垦复三项基金各拨一点。乡(镇)基地主要靠“以工补农”资金解决,分两年实施,组织落实。
2、蔬菜繁育体系的资金来源和投放。蔬菜种子基地由于近几年投入的力度大,基础比粮油好,除了市里已建成了特种蔬菜园艺场以外,各县、区有较大规模的园艺场20多家,并有近300亩高标准的玻璃温室,可以划出部分繁育良种,也可以全部用作制种。同时,全市87个有常年莱田的乡镇中已全部建立了良种场。今后资金投向主要用于培训有相当水平的种子科技队伍和购置科学仪器。资金来源仍然按照市、县、区、乡、镇“吃拼盘”的办法解决。
3、瓜果、花卉等种子基地的建设,由市、县(区)、乡(镇)按照实际需要,筹措和投放资金.
4、解决好种子收购调度流动资金问题。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种子收购量较多,每年所需2000-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为了减少生产者负担,市、县(区)两级在补农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
(二)建立良种培育的奖励基金。科研单位或有关部门培育出一个良种,费时费力,但推广后培育者的实惠很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种培育基金,凡培育的良种推广品种产量高出10%以上,并且品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经专家鉴定认可,2年内推广面积2万亩以上的,可得奖金5-10万元(具体细则另拟)。
(三)对粮食种子基地适当核减定购任务。为了比较集中地搞好稻、麦等大宗农作物的种子繁育,对定购任务大,人均占有粮田又不足一亩的单位,要核减定购任务,确保集中繁育种子的单位没有后顾之忧。
(四)建立农作物备荒种子制度。主要是稻麦、蔬菜(青菜、冬瓜等三四种大宗蔬菜)品种,留取少量备荒种以外,其余不建立备荒种。稻种由市、县(区)两级各按总量的5%确定备荒种子,由市、县(区)两级政府下达计划,同级种子管理部门具体落实到位。备荒良种的收购资金和储存期间的各项费用,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拨款解决。动用储备种子或转作商品粮均需同级政府批准,所得收入如数上缴同级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