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搞好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形成规模、讲求效益”的原则,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一是南部热区要以冬马铃薯、冬早蔬菜、冬玉米为主,同时抓好冬大豆和冬绿肥等的综合开发。二是滇中地区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外销精细蔬菜和加工型马铃薯。三是滇东北和滇西北地区要依托金沙江、澜沧江等低热河谷区,面向四川、重庆等周边市场,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冬马铃薯的种植,逐步形成优势产区。从而形成全省冬季农业开发优势产业带,打好粮食基础,突出冬早蔬菜、冬油菜和其它特色作物,合理安排大田种草、冬闲田养殖和冬绿肥,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商品率和竟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创新推广机制,强化科技服务。各地农业部门要按照2010年冬农开发计划,围绕产业化经营,制定科技措施的推广计划,包括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等,创新科技服务和推广机制,增强科技在冬季农业开发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工作机制,强化免耕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以及多样性优化种植等科技措施的落实,以组织帮扶队、代耕队等服务方式解决部分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做到应种尽种。二是结合高产创建及间套种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加快良种良法的示范和推广,增加示范作物、扩大示范面积、增强示范效应,提高冬季农业开发作物如冬马铃薯、鲜食玉米、啤饲大麦和双低油菜等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三是结合我省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带动大面积生产,力争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冬季农业的提质增效。四是结合小春粮食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认真做好冬季农业开发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工作,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五是大力发挥农机在冬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确保各项增产措施落到实处。
(四)抓好市场开拓,推进产业化经营。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大对参与冬季农业开发企业的引进工作力度。各级农业部门在搞好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一要把主动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协调龙头企业跑市场、拿订单作为新时期冬季农业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拓市场,扩大订单农业面积,力争使2010年冬季农业开发订单面积达到900万亩,比上年增加225.1万亩。二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原料基地,加快基地备案进程。三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四要积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创品牌,努力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建立高效物流体系,提高我省冬季农业开发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努力提高冬农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