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告中给出风向频率玫瑰图、各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表,并在报送材料中附上各时次的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等气象数据(见附表3)。
4.3 污染气象分析
有条件的城市要对该地区的污染气象特征,大气扩散、输送规律等作必要的分析。
第五章 AP值法应用
每个重点城市要依据国家标准GB/T 3840-91,应用AP值法中的A法计算城市控制区和城区控制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可称为理想环境容量。有条件的地区,要分析当地气候条件,计算当地的A值,与国标进行对比分析。未采用多源模式进行容量核定的城市,可不编写第六章,但要应用P法对现状污染源的地面环境质量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地面浓度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得出允许排污总量,可称为实际环境容量。
第六章 多源模型应用
大部分重点城市要应用多源模式进行实际环境容量计算。要详细阐明所选用多源模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阐明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数据整理成模型所用数据的技术过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在模型验证时需对监测点、控制点的验证情况做定量的描述。
要应用模型计算分析现状污染源布局的地面环境质量影响,根据地面环境质量达标的要求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得出实际环境容量。
第七章 容量的确定
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重点城市按照日均值达标率90%作为容量确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其他目标达标率分析可供参考。容量核定指标为SO
2 、PM
10和NO
2(或NO
x)。
根据AP值法和多源模式的计算分析,分别得出城市控制区和城区控制区的环境容量核定结果。城市控制区的环境容量主要依据A值法确定,城区控制区的环境容量要在A值法容量测算的基础上,应用P值法或各类多源模式进行调整,得出实际环境容量结果。
环境容量核定结果,按照附表4的格式汇总上报。
第八章 问题与建议
总结城市容量计算与分析中遇到的数据资料、技术方法、优化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容量核定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建议。
附表1 点源清单参考格式
污染物代号:1-SO
2;2- PM
10、3-NO
x。
序号
| 单位名称
| 烟囱代号
| 污染源坐标(相对值或经纬度)
| 烟囱高度
| 出口内径
| 烟气温度
| 烟气出口速度
| 污染物代号
| 源 强
|
X(m)
| Y(m)
| Z(m)
| (m)
| (m)
| (℃)
| (m/s)
| (kg/h)
| 日工作小时数
| (t/a)
| 年工作天数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