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积极示范新型节本增效轻型简化技术。①以水稻免耕抛秧为重点,推广节本增效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有机组装推广直播、免耕栽培等新型节本增效技术,促进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力争免耕抛秧示范推广面积从目前的35个县28万亩扩大50个县100万亩以上。②以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为重点,推广水稻节本增效病虫防治技术。通过推广高效、轻便、简单化水稻病虫防治技术,达到提高防效、节省成本、省工省力的目的。从目前的15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
(十二)大力探索和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①示范推广“稻鸭共栖”绿色大米生产技术和“猪-沼-粮-灯”生态农业技术,组织实施好水稻跨越计划项目,使绿色大米面积从目前的80万亩扩大到200万亩以上。②实施绿色植保工程,示范推广非化学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无公害水稻病虫防治技术。从目前的160万亩扩大到250万亩。重点抓好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各个病虫防治环节,抓好生物多样性防治稻瘟病及电子灯诱杀螟蛾技术的示范。③大力发展水稻的无公害化生产方式。逐步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监测和管理体系,对农业投入品进行市场监管,重点加大对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生产环节的管理,大力推广稻米无公害生产和加工技术,确保批量生产的商品稻谷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④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和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抓好高毒、剧毒农药的禁用取代工作,推广焚烧炉等集中处理废弃农药包装物等方法,保护农田环境卫生。
(十三)大力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防灾减灾和增产、稳产作用。①综合应用气象工程技术。利用气候资源调整粮食布局,趋利避害;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准确率,实时监控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及时、准确指导应对洪涝、干旱、风雹、高温、低温冷害等主要气象灾害,重点加强减轻水旱灾害的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实施人工增雨等控制气象作业服务。②利用国家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以及各方筹资,实施水利和田间平整等农业工程技术,改善基本农田的排灌、保肥能力和田间机械作业、运输能力。③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重点实施防虫减灾和病虫情报进村工程,推广以防治水稻螟虫以及稻飞虱、稻瘟病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技术。严格把住“三关”,即种子处理关、秧田送嫁药关和混合用药保穗关,提高植保技术信息的进村入户率,水稻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五、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