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提高粮食优势县的实际生产水平。充分发挥粮食优势县的生产优势,大力提高优势县实际生产能力。根据全省粮食生产总目标和优势县的生产能力,要求2004年:“三区一片”粮食主产区46个优势县粮食播种面积3400万亩,单产345公斤/亩,力争总产235亿斤,面积和总产目标分别占全省的71.6%与75.8%,单产目标高20公斤左右。并加快粮食战略布局调整,使优势区域粮食生产的规模占全省的比重逐年提高。
(八)搞好长江沿岸环鄱阳湖地区“两用田”建设。用3-5年的时间,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努力将沿江滨湖200多万亩长年易涝的低洼田,改造成为既可在粮食欠收时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又可在粮食丰余时用于发展特种水产的“两用田”,使其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可靠后备资源。
四、集中推广优新品种和实用技术
(九)大力推广优新品种。按照好销、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五点要求,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重点是积极发展高档优质稻和高产优质早稻品种。2004年,优良品种产量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种子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更换30%,良种覆盖率98%左右,种子质量达到国标,良种对科技的贡献率提高到40%。主推品种为,早稻:金优463、金优402、陆两优28、赣早籼53号;一晚:两优培九、金优752、赣晚籼30号;二晚:中优桂99、金优207、新香优80、先农16号、赣晚籼32号等。
(十)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成熟粮食生产技术。重点推广四项技术:①水稻旱育秧、抛秧技术。继续重点普及推广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使两项技术普及率从45%与30%提高到50%以上。②平衡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把水稻平衡施肥技术普及率从60%提高70%以上,把精准施肥技术普及率从5%提高到10%以上;积极推广有机肥资源利用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率从70%提高到80%;认真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等项目。③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机械化耕整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收获损失,使机耕水平从48%提高到52%,机收面积从8%提高到13%以上。积极示范机械播栽、机械秸秆返田、化肥深施和粮食烘干等机械化技术。④水稻生产单项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将良种技术、植保技术、施肥技术、农机化技术、田管技术、节本增效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简便、实用、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复合型技术,在粮食主产县全面推广,使成熟单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比例达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