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完善食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扶持一批名优食品企业和中小优势企业,关停一批不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惩处一批食品违法生产企业,使我县食品生产秩序得到明显好转,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05年,基本完成食品生产企业普查建档工作,建立食品标准信息库,完成肉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的准入工作,启动茶叶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扶持一批优势食品企业,关停不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有效遏制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使区域性食品质量明显好转。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5月底前)。抓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工作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各乡镇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县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落实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措施。要大力宣传我县优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优良品牌和优质食品,依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违法行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氛围。
2、普查摸底、建立档案(2005年6月底前)。完成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建档工作。普查对象为辖区内所有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内容为企业的基本信息、产品执行标准、原辅料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生产条件、环境卫生、工艺设施、出厂检验等情况。通过普查基本掌握当地食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产品及其质量、卫生条件、质量管理水平等,并建立企业信息档案。
3、分类指导、整顿整改、总结验收(2005年12月底前完成)。对普查中获得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按A、B、C、D四档实行分类管理。A类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比较完善,能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对A类企业,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争取发展成为行业龙头食品企业。B类企业:规模尚可,设备较为齐全,有生产技术人员,但产品质量不够稳定,质量管理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企业自身努力能够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对B类企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督促企业加强软、硬件建设,制定提高质量管理的工作措施,积极实施整改工作。C类企业:双证齐全,但是企业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无生产检测设备。对C类企业,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生产必备条件,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按D类企业处理。D类企业:处于停产、转产状态,证照不齐全,内部管理混乱。对D类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建议工商、卫生等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取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