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中心(站)”的标准是向现代化急救医疗中心(站)发展的过渡性标准。
⒉此标准力求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充分体现推进急救医疗现代化建设的导向。
⒊建设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尚处在探索阶段,该标准亦为试行标准,待阶段性实践后再修改完善。
⒋围绕标准的要求,省卫生厅将制定相关的规范和评估细则。
项 目 (权重)
| 主 要 内 容
| 基 本 要 求
|
一、急救医疗中心(站)管理(12%)
| ⒈实行急救医疗中心(站)主任(站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主任(站长)业务素质较高。
⒉急救医疗中心(站)内部机构设置能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精简高效,职责分明。
⒊管理科学、规范。
⒋管理富有成效。
| 1-1 实行主任(站长)负责制,权责统一。
1-2 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目标明确,责任清楚。
1-3 主任(站长)具备本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并经过院前急救医疗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
2-1 急救医疗中心(站)内部机构设置科学合理,精简高效。
2-2 内设机构职责分明。
3-1 有急救医疗事业发展5年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相应措施。
3-2 有一套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院前急救操作程序和规范。
3-3 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通过考核、奖惩等手段确保各项制度、程序和规范贯彻落实。
3-4 建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4-1 主要效率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
4-2 院前急救工作运行有序。
|
二、急救医疗通讯及信息(16%)
| ⒈建有现代化的急救医疗指挥系统,通讯网络覆盖服务区域,联系畅通。
⒉建有现代化的开放式院前急救医疗信息系统。
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 1-1 建有“120”急救医疗通讯中心调度系统。
1-2 设有卫星定位系统(GPS)。
1-3 通讯网络、卫星定位系统覆盖服务区域,无盲区。
1-4 建有通讯网络维护制度,各点之间时刻保持联系通畅。
2-1 建有以交换为主的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
2-2 建有开放式的院前急救医疗信息系统,模块齐全,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功能。能自动接收、贮存、整理、传递和提供急救医疗信息,能快速指挥和调度急救医疗资源。
2-3 计算机信息点的配置,适应急救医疗信息系统的要求。
2-4 中心(站)内部、中心与各分站之间实行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5 能开展急救医疗远程咨询、远程教育。
2-6 计算机网络运行良好。
3-1 管理及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培训率达100%,55岁以下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考试合格率达95%。
|
三、院前急救医疗技术(18%)
| ⒈具有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院前急救医疗技术。
⒉经常开展急救、互救、自救医学知识宣教活动。
⒊促进技术创新。
| 1-1 能开展各种必备的院前急救医疗项目。
1-2 具有较强的参与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医疗能力。
1-3 急救医疗质量全面达标。
2-1 有对社会特种人群进行急救医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大纲、计划和实施方案。
2-2 有对公众进行互救、自救医学常识普及教育的大纲、计划和实施方案。
2-3 急救医学知识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3-1 急救医疗中心近5年开展5~10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急救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急救医疗站近5年开展3~5项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急救医疗新技术、新项目。
3-2 急救医疗中心近5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5项。
3-3 在统计年度内,急救医疗中心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5篇/年;急救医疗站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2篇/年。
|
四、急救医疗人才队伍(18%)
| ⒈人员结构合理,适应现代急救医疗事业需要。
⒉重视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并富有成效。
| 1-1 急救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师全部具有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全部具有本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急救医疗中心45岁以下医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40岁以下护士大专以上学历≥40%。急救医疗站45岁以下医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0%,40岁以下护士大专以上学历≥20%。
1-2 调度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必要的急救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
1-3 驾驶员全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经过严格的急救医疗操作训练,体能测定合格,有3年以上驾龄。
1-4 每辆值班救护车人员配备达到1医、1护、1担架员和1驾驶员要求。
2-1 所有工作人员均能了解、熟悉急救医学常识;专业技术人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急救医疗技术进行现场急救。
2-2 建立了急救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规定及措施。
2-3 制定了急救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计划、大纲、实施办法,计划、大纲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符合急救医疗专业要求。
2-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参加达100%。近5年,参加培训人员结业考试合格率≥95%。
2-5 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近3年,中级职称(护理人员为护师职称)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取得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学分率达100%。
|
五、急求医疗中心(站)装备(20%)
| ⒈急救装备精良,能满足需要。
⒉重视救护车辆及各种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 1-1救护车数量能满足服务区域内急救医疗任务的需要,达到1辆/5~8万人口的要求。
1-2 救护车装备符合规定标准,达标率≥85%。
1-3 有1~2辆急救指挥车,且性能优越,设施先进。
1-4 急救中心救护车监护设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急救站救护车监护设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1 认真落实车辆、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制度。
2-2 救护车辆与各种设备能保持正常运行,运行良好率≥90%。
|
六、急救医疗服务(16%)
| ⒈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健全,能满足急救医疗服务需求。
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出车及时,服务周到细致,态度良好。
| 1-1 急救中心(站)实行集中调度,分散设站。分站布局合理,达到每20万人口设一个分站的要求。
2-1 接到求救电话,3分钟内出车率达100%。
2-2 合理分流病人,以抢救生命为宗旨,实行就近就医的抢救原则。
2-3 医务人员语言文明,服务热情、周到、细致,态度良好。病人对急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