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厦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全社会确立素质教育的主导观念,以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活动,形成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价值体系,树立面向21世纪厦门教育的发展观。
1、树立面向21世纪厦门教育的发展观,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指导厦门教育的发展。
2、在全社会确立素质教育的主导观念,形成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价值体系。
--确立以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人才观,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
--提倡科学有效、面向21世纪知识社会的质量观。
(二)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运转灵活的教育运行机制,适应全方位、多变的社会需求。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以区为主负责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2、实施弹性学制,基础教育实行“六岁入学,多次分流”的新学制体系。试行综合高中“2+1”模式,以利普高与职教的贯通对接。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试行弹性学制,探索实行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沟通。
3、构建多样化的办学机制,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公办学校适度引入民办机制。民办教育要解决教育上的两个分离,即:投资主体与办学主体的分离,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4、实施“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职业学校准予颁发职业证书;在全市企事业单位招工招干中形成学历文凭、学位证书、专业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及岗位培训的认可制度,形成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资格证书并存、并举、并用的制度。推行劳动准入制度。
5、进一步完善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招生办法,改革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办法。
6、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消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全学分制,建立回流教育制度。
(三)以调整布局和学校重组为突破口,实施六大教育工程。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纵横相通,弹性学制,制度配套,运行灵活,开放多元,功能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普、职、成三教沟通,比例恰当,从幼教到高教、职前与职后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效益优良的终身教育新体系。
1、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多形式、多样化的幼儿教育,初步形成0-6岁早期智力开发的胎儿教育、婴儿教育、幼儿教育的体系。进行“托幼一体化”的办学改革试验。
2、基础教育应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解决新区中小学配套建设问题,按现代化标准建设学校,改变我市薄弱学校的面貌。在我市的农村地区,在保证学生不辍学的前提下,对散布在偏僻乡村的小规模学校稳妥、逐步地进行撤并,集中人、财、物兴办规模大、设备优良的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