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初步建成与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使城市发展步入环境基础设施健全、环境保护措施有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高起点规划
(一)总体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报批工作,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科学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搞好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分区规划。进一步深化细化总体规划,编制城市中心区、老城区、城北组团、城东组团、城南商贸物流组团等分区规划,促进各城市组团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搞好城市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河流水系、管线综合、市场摊点、给水排水、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抗震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业规划的编制,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四)详细规划。继续深化完善赵王河公园、环城公园、雷泽湖风景区等规划项目,编制环堤公园、洙水河公园等城市标志性地段详细规划,提升城市品位。编制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东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南部仓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北物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使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整个城市规划建成区。
按照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景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的原则,对城市重点地区、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积极开展城市设计,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城市空间形体和环境设计,提高城市建设的艺术品位。
(五)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凡重要地区、重要地段、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聘请知名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管理体制,坚持阳光规划和公众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及专家组的作用,实行“专家论证,政府审批,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权威性。
三、高标准建设
(一)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1.路网工程。按照“构筑框架、建设干线、增大密度、形成系统”的思路,全面推进高速公路骨架工程、干线公路连网工程和口岸站场枢纽工程,完成菏兰、济菏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德商、徐菏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市区到各县城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将菏泽交通运输主枢纽升级为国家二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完成巨野到东明、定陶到鄄城两条交通干道升级改造,拓宽城市发展空间。高标准改造220国道、菏东路、定陶路等5个城市出入口。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两环、四横、六纵”道路主框架,建设南外环路、北外环路,将东外环路(上海路)北延至220国道,形成便捷的外环路系统。拓宽改造黄河路、长江路,延伸西安路,完善城市内环线系统。打通改造广福街、解放街、青年路、牡丹路、太原路、和平路、华英路、东站前路、大学路、八一路、曹州路、五屯路,翻修城区破损支路,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和路网密度,构筑功能清晰、系统分明、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实现人均道路面积20平方米。2.市政配套工程。统筹全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造建设平原水库,完成引黄供水工程。更新改造自来水管网,加大管网敷设密度,建设开发区和牡丹工业园供水管网系统,完善城市供水管网体系。关闭城区自备水井,实行集中供水。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机制,鼓励和推进中水回用。
配套完善排水设施,实行雨污分流。对原未修建下水道的道路有计划地进行配套改造,新建道路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配套建设,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五年内使城市主次干道下水道配套率达到90%以上,实现雨后路面无积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