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199元,增长11.5%,比年计划高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增长10.8%,比年计划高4.6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改造和扩建乡镇敬老院36处,“两个确保”和城乡低保政策全面落实。科技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录取率达到82.5%。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体育、环保、广播电视、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
二、200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投资需求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市企业和民间投资的自主性增长势头较猛。随着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政策的逐步到位、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企业和民间投资会继续扩大并向更广的领域延伸。各类园区的不断完善,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效载体。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家政策性支持项目和资金逐步到位。油地军校结合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工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连续几年为民办实事和实施的重大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2004年,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我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影响非常直接;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市纺织、化工等产品的出口影响比较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任务还比较繁重。
2004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3%和15%;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其中地方增长4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
三、完成2004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素质。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继续大力发展畜牧、水产、蔬菜、冬枣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鼓励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水利三百利民工程、32万亩荒碱地开发、1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2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农村绿化工程、8万亩冬枣密植园等项目的实施。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施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务工经商的能力。健全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中介组织,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继续治理“三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