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目标。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学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实现科技强市,从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经济能力上基本达到建设“创新型江门”的要求。
至2010年,主要科技指标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成为全省12个重点发展地区建设的排头兵;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左右。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全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到2.0%,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左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6万人,每万人科技活动人数超过80人。
至2012年,现有大学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综合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龙头创新企业,建成国内有特色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创新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至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30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三、主要任务
我市的自主创新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社会文化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赢在新起点的战略目标。
(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创新发展理念,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拓展多维层级发展的新空间,探索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让创新成为促进发展的源动力。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组织管理创新转变。着力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大政府对基础研发的引导性投入,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转变。从苦练内功入手,改变等靠思想,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现有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让差异成为错位发展的新优势。认真研究我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发展蓝图,因地制宜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突出江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教育、科研、物流、通讯和信息化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引导新会、开平发展石化、纺织和装备制造业,引导台山发展综合能源工业,引导鹤山逐步完善轻工业体系,引导恩平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和生态农业。
让两型成为发展模式的新亮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特征。健全资源节约化长效机制,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对重点行业开展生态化调整,对新兴行业和新建园区实施生态化定位,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行循环型生产模式,构建生态化循环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环境友好型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建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建设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市。
让协调成为经济结构的新特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协同推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结构。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投资需求,优化出口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巩固外向型经济优势,强力拓展国内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内外源经济协同发展的市场结构。
(二)推动科技经济体制的再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合理、高效、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效。
突出创新主体。健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协同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创新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丰富全社会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健全创新主体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