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环境日趋完善。全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全社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得到激发和挖掘。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创新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江府[2006]31号)和《印发江门市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江府[2007]4号)等政策文件。
(二)面临形势。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践行科学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阶段。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既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的外部压力,又要顺应新时期以创新促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总体上落后于省内珠江三角洲发达城市,但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我市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层次和经济增长质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三大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转变和提升,传统粗放式、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我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挑战。建设“创新型江门”成为客观需要。
实施科教立市战略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竞争、新挑战,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影响全局的重大作用。我市要赢得竞争主动权、赢得未来,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施科教立市战略。近些年来,虽然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取得了较大提高,但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各类科技资源不足,产业核心技术拥有量低,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大,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劳动力科技素质有待提升,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体现不够。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市增强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目前,我市已经具备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强大的科技需求,一些关键行业、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突破;二是近些年来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市90%以上的创新资源来源于企业;三是拥有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我市先后与境内外一些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四是全市年度可支配财政资源大幅增加,县域经济和镇级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有能力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问题,有实力在科技发展上做出实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进取的开放理念,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发展方式,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型江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在全省12个重点发展地区的建设中争当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放互动、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区域乃至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增值为导向,推进品牌建设,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提升附加价值,增强竞争能力。坚持广聚创新资源,海纳各类创新人才,吸引各类创新资本,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环境。坚持产业第一,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扶持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完善创新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全面创新、重点突破,从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