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江府办[2009]2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依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江府[2006]31号)和《印发江门市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江府[2007]4号)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规划是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工作,加快科技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力争成为全省12个重点发展地区的排头兵。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我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3年被定为省辖地级市,实施市管县体制以来,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条件。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我市作为珠江三角洲西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连接粤西的交通、电力和通信枢纽。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渐入佳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2004年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8年,全市GDP达到1280.6亿元,同比增长1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7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坚持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全市科技工作呈现蓬勃发展局面。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90亿元,同比增长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已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1家, 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97个;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达418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3件,同比分别增长18.5%、70%;全市已建立国家级产业基地14个,省级工业研究院2个,省级专业镇19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已达103家。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成套设备制造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51.2亿元。积极推行名牌战略,目前,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4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6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67个。名牌数量位居全省第七位。
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我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土地和海洋资源丰富,农、林、牧、渔业发达。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大力推行农业创名牌战略。全市现有32家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全市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超过95%和93%。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带动农户近27万户。农产品有3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9个获“广东名牌产品” 称号,1个商标为“广东省著名商标”,23个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16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以会展、物流、信息和中介代理等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相继举办了中国(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博览会、水暖卫浴设备展销会等专业展会。以银洲湖为主要代表的工业园区具备发展成为珠三角西部重要物流基地极有利的条件,区内国家一类货运口岸新会港、大昌物流工业园、大昌慎昌公用型保税仓等现代物流设施为发展集仓储、配送、保税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