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立规划实施指导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
3、认真制订实施计划。按现有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由近及远,由简到繁,逐渐落实规划的目标。同时,年度实施计划还应该做得细致、具体,形成年度预算。
四、华南地区几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的选定和组配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在安排一个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时,首先应进行整体布图、合理分区、顺应农业结构的自然环境梯度和城乡、经济、人口梯度,按城郊、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选择相应的模式,并进行有机组合。下面是华南地区几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供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和建设时参考。
1、基塘系统模式
塘里分层养鱼,塘基种桑、果、菜等作物,结合养畜禽的生态农业模式,其具有显著的生态合理性:
(1)物质循环具有较强的封闭性。除农副产品输出外,其余部分营养物质基本回到系统中参加再循环,很少散失。(2)鱼塘的能量利用率高,鱼类是冷面动物,呼吸消耗少,塘面、塘基和塘里的植物光合效率也较高。(3)农牧渔结合的基塘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而协调,加上水域环境稳定,因而基塘系统稳定性强。(4)低塘高基,降低了地下水位,为塘基作物种植和稻田水旱轮作提供了条件。(5)扩大了水陆边缘效应。
2、高畦洼沟系统模式
高畦深沟系统的沟深0.5-1米不等,畦宽2-3米,畦面种植甘蔗、蔬菜、香蕉等水果作物为多,沟里贮水养鱼、种藕、种稻等,沟泥每年上畦多次。这种模式在城郊和低畦积水地区较多见。该模式即降低了畦面的地下水位,沟又可贮水防旱,便于肥水管理,利于沟内生物生长。该模式也扩大了水陆边缘效应,具有与基塘系统相似的生态合理性,利于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3、农田复种轮作模式
广西光温水资源丰富、作物品种多样,多体种植和复种轮作较普遍。不同的作物年内轮作,较充分利用了土地和气候资源,又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年间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也利于土壤能力条件的改善和防治病虫害。主要有稻-甘蔗、稻-黄麻、稻-香蕉等模式。
利用不同作物的高矮程度和生育过程的差异,在农田建立时间和空间上的立体结构,主要形式有甘蔗、玉米、木薯等套种花生、大豆、西瓜等作物。立体间套种的作物相互影响小甚至互利,有助于模式总生产力的提高。
稻田共生系统中稻田为鱼提供了较适宜生境,鱼又为水稻除虫除草增肥。有的地方还利用稻收获前后进行养鸭,起到了除虫除草和执食遗获谷粒的作用。近年来,各地还出现了垄稻沟鱼、水田结合等稻鱼共生养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