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建立返乡创业基地。各县(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市场,为返乡农民工开辟专门的返乡创业孵化园区,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功能,集中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税费减免、创业咨询、项目推介、员工招聘等一站式服务,已经建成的就业创业园区也要对返乡农民工开放。县乡要积极开辟场所,建立农民工市场,实行税费减免,鼓励返乡农民工进场入市从事个体经营。
三、强化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9.及时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范围,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并加强管理。要尽快落实农民工培训任务和资金额度,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培训范围。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就业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训所需资金,按实际需求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尽早将培训项目任务及资金下达各县(市)区,各县(市)区要将培训任务及时落实到定点培训机构。
10.开展分类培训,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推广培训机构与乡镇、村联合培训和送专业培训下乡等培训模式,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要进一步下放职业技能鉴定权限,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引导农民工提高素质和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对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工,要减免职业技能鉴定费,免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费用。
四、依法做好农民工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11.建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开辟返乡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权益纠纷和劳动争议。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公安、工会、工商、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专项行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解决因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事件;建设部门要及时处理因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单位拖欠工程款或分包款,致使施工企业不能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责成建设单位或总承包企业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建设、交通、水利部门要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预防和解决建筑、高速公路、水利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公安部门要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逃匿案件和因工资拖欠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