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域优势。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地势平坦,人口密度低于1人/平方公里。2006年有未利用荒漠面积20万平方公里以上,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区,而且有不少荒漠靠近电力线路和负荷中心,并网条件优越,是建设大型荒漠光伏并网电站、建立太阳能电力输出基地的优选区域。青海与西藏相邻,青藏铁路将两省区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海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西藏地区具有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成本优势。青海省不但有着丰富的太阳能硅材料矿产资源(储量在10亿吨以上),而且还有着丰富的电力资源,目前的工业电价水平为国内发达省区的50%左右。在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等太阳能基础产业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价低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4、产业优势。目前青海省投资太阳能产业的范围覆盖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单晶硅、硅切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与省外相比,青海省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集群,产业布局集中,为太阳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市场优势。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省能源消费以“水电为主、煤炭为辅”。全省工业结构中高耗能工业占有较大比重,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90%。电源结构是水电比重大,火电比重小,水电发电量受制于黄河上游来水的影响。青海省目前仍是欠发达地区,至今尚有800个无电村,设施农牧业水平发展不足,农牧区群众生活用能处于较低层次,农村牧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用电、取暖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还十分突出。青海省生态地位重要,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传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因资源和环境而将受到很大的制约,代之以新兴能源的崛起是未来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青海省太阳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阳能产业是代表未来新兴能源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的特点,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环境亟待改善。太阳能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内也只是在近3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但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太阳能产业的规划和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着多头管理,各部门联动不足,不能形成合力。
2、基础薄弱,产业链还不完整。国内优秀的太阳能企业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而资金短缺是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难点,导致了产业链不够完整,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目前多晶硅、单晶硅材料产业刚刚起步,在国内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多晶浇铸、太阳能级硅片、晶硅太阳电池、平衡部件生产能力尚不完备,产业链还有待完善;组件封装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单一,品牌零乱,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融资能力不足。
3、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我省太阳能科研机构少、研发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的需求;太阳能终端产品开发企业大多为小型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很少,创新能力极其有限;全省还没有针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机构和计划,太阳能产业的中高级人才短缺,适用型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4、太阳能应用推广进程较慢。太阳能温棚、太阳能牲畜暖棚、太阳灶、户用电源离全面覆盖还有较大差距;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省太阳能照明、交通指挥、建筑物亮化美化工程发展滞后,成效不大;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仍处于试验阶段,进入电力市场尚有诸多制约因素。
二、青海省太阳能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及推广应用,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产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应用为先导,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产业定位
青海省太阳能产业定位是:重点扶持的新兴支柱产业;国内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全国推广应用的试验、示范基地;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力生产基地;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结合的示范区。
(三)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既要重视规模化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太阳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也要重视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发展与市场开发互相促进。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太阳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太阳能技术进步。在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快推广应用,努力开拓市场,以持续稳定的需求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