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狠抓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331公里、通村公路1156.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35个。新解决14.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55.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2.3万名中职学生和7797名普高特困生享受资助,从秋季起,4.6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8所,新建“留守学生”之家103所、新结对帮扶“留守学生”8.6万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70.89万人,参合率达90.12%,住院病人人均报销费用977元,较上年提高243元。启动了72个重点贫困村建设,积极开展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扶贫试点,稳定解决了2.4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了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城镇新增就业25126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培训农民工14.5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45.5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提高145元。全市共有4.33万户10.23万人享受城市低保,6.1万户17.07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全市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解决了1377户农村特困无房户的安居问题,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800户,城镇廉租房建设完成计划投资的71.5%,建设城镇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
六、狠抓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力支援重灾区,先后向重灾区派出各类支援人员6600多人次,向成都等六个重灾市(州)调运粮油、衣被等物资3.73万吨、捐赠款物400余万元。切实开展抗灾自救,全力以赴抓好抢险救人、安置灾民、抢通保畅、卫生防疫和防范次生灾害等工作,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受灾群众38.5万人,及时下拨应急救灾资金7069万元,发放灾民生活救助资金5713万元、救灾粮1768吨,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了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8个专项规划和南江县全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县、巴州区全省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县实施规划,受损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受损企业基本复产,受损农房加快建设,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七、狠抓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