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重点培育1家以上的能够带动当地发展冬种生产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解决冬种农产品销路问题,同时发展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种植效益。
三、主要任务
按“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的原则,全市重点发展五个冬种产业基地:
(一)建立环梅城2万亩供城鲜菜冬种产业基地。依托梅州市光兴发工贸有限公司在梅江区建立5000亩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梅县嘉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州惠玲实业有限公司在梅县利用冬闲田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梅县西阳蔬菜合作社种植5000亩外销冬种蔬菜生产基地。
(二)建立5万亩以上外销蔬菜产业基地。依托广东新丰盛有机种植有限公司在兴宁建立1万亩外销冬种蔬菜生产基地;依托兴宁农裕菜业在该市龙田镇发展5000亩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依托蕉岭县志龙菜业经济合作社在蕉岭县建立5000亩莴苣等蔬菜生产基地;依托蕉岭新丰收有机种植有限公司在蕉城镇建立5000亩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依托平远锅叾土特产有限公司和平远县裕兴隆食品厂等企业在平远县建立1万亩梅菜、大蒜等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生产有地方特色的加工农产品;此外,还依托五华丰华公司以及丰顺、大埔等地的生产企业建立冬种生产基地。
(三)建立10万亩粮食作物冬种产业基地。建立10万亩马铃薯、越冬番薯、蚕豌豆等冬种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其中兴宁市3万亩,五华县3万亩,丰顺县2万亩,梅县和大埔县各1万亩。
(四)建立10万亩烤烟产业基地。在适宜烟区建立10万亩烤烟生产基地,其中五华县2.5万亩,大埔县2.5万亩,梅县1.5万亩,平远县1.5万亩,丰顺县和蕉岭县各1万亩。
(五)建立绿肥基地。全市在有条件的冬闲农田中发展绿肥种植10万亩以上,培育耕地地力,其中梅县2万亩,五华县2万亩,大埔县1.5万亩,兴宁市1.5万亩,丰顺县、蕉岭县和平远县各1万亩。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全市农业干部对发展冬季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冬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领导,抓紧抓实冬种生产。市农业局和各县(市、区)农业局要成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冬季农业生产的领导,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冬季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