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理布局、搞好服务
各地要按照“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的要求抓好肉牛产业的开发工作。要合理布局建设肉牛养殖及肉牛育肥基地,加强小区、专业村和大户建设,加快肉牛养殖基地的建设步伐。各旗县区及有关部门积极扶持肉牛加工龙头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龙头企业也要根据肉牛养殖基地的实际,实行产销衔接,完善企业与肉牛养殖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保障龙头企业年内深加工肉牛达到10万头。要搞好肉牛生产基地的产业协会、合作组织、经济人队伍建设,使以农牧户为主体的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继续扶持发展壮大农村牧区新兴的肉牛产业协会、合作组织和经济人队伍,使全市肉牛产业协会由原来的8个发展到20个,合作组织由12个发展到24个,经济人队伍由原来2800人发展到5000人以上。
(五)划定区域、确定重点
按照抓重点、抓典型的思路在肉牛产业开发的育肥出栏工作中,重点抓好农区的育肥小区、育肥村、育肥大户建设和牧区养殖大户自繁自育的典型,增加肉牛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在牛冷配区内要突出抓好牛重点冷配区的各项服务工作,继续开展无公牛乡镇苏木活动。按照总体方案要求2004年全市农区和半农半牧冷配区内必须实现无种公牛的目标;牧区80%的苏木镇达到无种公牛的目标。5月中旬前必须做到无公牛乡镇苏木的劣质公牛全部淘汰,试情公牛按比例结扎后留用,扫尾公牛严格单独管理。为了全面地监测使用不同地区冷冻精液冷配后裔的生长发育情况,各地要搞好上一年冷配母牛所产犊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于4月20日前和8月1日前分两次进行实地测定,测定数量为2400头,并将生产性能后裔测定结果报市改良站。
(六)相互配合、加快发展
肉牛产业开发的组织推进工作继续按照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方式进行,在具体工作中,各职能部门要承担起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农牧、经委、财政、发改委、扶贫办和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为肉牛产业开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区要协调好各部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产业基地农牧民的关系,形成推动肉牛产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
(七)加强督查、严格验收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本年度专项推进实施方案和检查验收标准,做好督查和年度验收考核工作。市级的检查验收工作,年内拟进行三次。一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工作检查,重点检查各旗县区牛冷配人员组织、畜群组织、清群工作是否彻底、育肥牛小区和专业村、大户的基地建设资金物资是否落实、责任目标是否明确、站点建设是否达标等;二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组织第二次工作检查,重点检查牛冷配工作进度、畜群管理情况、情期受胎率、肉牛产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等;三是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进行年度工作完成情况验收,重点考核育肥出栏的情况,小区和专业村、大户的建设完成情况,牛冷配完成的数量、冷配受胎率等实际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