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养殖大户建设资金筹措由有关项目扶持、贷款和自筹解决共需54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棚圈15000平方米,青贮窖池9万立方米,饲草料加工机械300台。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旗县区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完善领导机构,把肉牛产业开发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目标,严格考核。市农牧部门全面指导肉牛产业开发,抓好肉牛产业化经营,推行行政技术双承包责任制;加强项目的组织协调,搞好牛冷配物资采购、冻精液氮供应、师资培训、生产进度统计和检查验收考核等日常工作。各旗县区农牧部门及技术人员要深入到基层,指导农牧民进行肉牛科学化管理,转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及时解决肉牛产业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负责辖区内划定牛冷配区域、培训技术人员、分发冻精液氮、上报生产进度、树立典型站点及业务技术相关工作。苏木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淘汰劣质公牛,规范冷配站点工作制度,强化技术服务。2004年各地要合理布设冷配站点,严格掌握冻精和液氮使用数量,超出实施方案计划供应数量的,由旗县区自行筹款购买。
(二)落实资金、保证实施
各旗县区上解到市财政的资金和市级投入的项目管理费,要根据用款计划,由3月份开始到7月底之前陆续足额到位;由旗县区财政拨款购买液氮运输车、液氮罐、技术人员培训资金,要按照生产季节及时足额到位并全部完成投资建设任务;由苏木乡镇负责解决新建牛冷配站点和配种器械设备的资金,要在5月份以前到位并完成建设任务。育肥牛养殖小区及大户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在充分调动农牧民自筹的积极性外,各级政府要协调各有关涉农项目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予以支持,使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并促进肉牛产业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技术、科学饲养
各级农牧部门要抓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严格操作规程。通过培训提高冷配技术水平,通过实际操作考核和考试全面推行《家畜改良从业许可证》制度,对合格的技术人员发放《家畜改良从业许可证》,对不合格的技术人员要暂停其进行家畜改良配种工作。年内保证牛冷配情期受胎率不低于70%,在配种期不少于100天的前提下,母牛冷配受胎率达到90%以上。在冷配区域要有试情公牛,试情公牛与母牛的比例要达到1:30~50的标准。要抓好幼龄牛的舍饲育肥工作,加强基础母牛与犊牛的饲养管理,大力提倡牧繁农育、北繁南育和自繁自育,加快畜群周转,采取抓大户建小区的方式全面推行肉牛18-24月龄舍饲育肥出栏,以提高全市养牛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