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方式方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本着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原则,各地应科学规划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方式和期限。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在解决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资金问题上应充分发挥以下四个渠道的作用:一是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对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支付能力。各级政府应加快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项目库建设,多方呼吁,积极争取,使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建设资金及早列入国家、自治区的计划,确保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在现有列入国家生态治理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风沙源治理项目资金中,切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三是要积极协调信贷部门,改变以春种秋收农业生产周期为信贷周期的贷款方式,适当延长贷款偿还期,尽量与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生产周期相协调,加大信贷规模。四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加大对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投资力度。
(四)调整结构,优化组合,提高效益。封育禁牧的关键在舍饲圈养,舍饲圈养的关键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封育禁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饲养环境。本着有利于科学饲养、经济实用的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化棚圈、窖池,配备必要的饲草料库,购置相应的饲草加工设备,改变过去的因陋就简的饲养条件,以养殖环境的优化带动舍饲圈养效益的提高。二是要大力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根据舍饲圈养的要求,必须确定合理的畜种和畜群结构,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实现由数量型畜牧业向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三是要在保证饲草供应的前提下,切实提高饲草料加工调制的科技含量,实行科学喂养。在增草增饲上,要通过对天然草场的补播、改良和封育、灌溉、施肥等措施,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增加天然草场的产草量;要优先加快发展牧区水利建设,在解决人畜饮水的同时,加快发展人工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和青贮饲料,增加饲草料的供应。在提高饲养科技含量上,要根据牲畜不同的生活习性及营养需求,切实解决饲草料的可口性与营养性的有机结合问题。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喂养方式,做到精养增效。
(五)发挥职能,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围绕禁牧舍饲这个中心工作,建议在社会化服务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禁牧舍饲的技术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在服务内容上,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种植加工配制、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引进、开发、推广和应用。在服务的发展方向上,根据农村牧区信息闭塞、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市场开发能力较差的特点,应注重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向技术和市场开发的综合性服务方面转变,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向懂技术会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发展。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各类畜产品交易市场和相关的经济联合体以及经纪人队伍建设,开辟较为广阔的畜产品销售市场,切实解决畜产品的供需矛盾,加速周转,提高效益。三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龙头企业、新闻媒体以及各种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以切实解决禁牧舍饲后可能出现的结构调整盲目性和畜产品的卖难甚至增产不增收问题。四是加强草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草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使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并为确定合理的禁牧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