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业。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参与办学相结合、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教育产业新格局。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到2005年力争每个县(市、区)社会力量举办的基础教育学校达到l─2所,并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允许优质公办学校利用非财政资金举办公办民助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公办学校利用非财政资金扩建的学校所扩建部分提供的学位,均可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进行试验,参照社会力量办学的标准收费。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应该解放思想,通过体制创新求发展。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高中招生纳入当地招生计划。到2005年,社会力量办学的普通高中在校生要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以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面向社会和市场需要举办各种职业技术和成人培训。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科技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积极推进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促进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及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产学研试验示范基地、农林业科技园、山区技术创新专业镇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催生一批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建设好韶关民营科技园,不断完善其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使之尽快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向第三产业的扩散和转移,提升传统产业。
在冶金、钢铁、机电、纺织、建材、医药等行业实施和推广若干项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创新,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重点扶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深加工、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标准化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区域试验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技术贸易机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专利事务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发挥科技团体的优势,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技术、发明、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生产和流通。
──传媒业。大力推进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工程,逐步剥离广播、电视、报纸经营性业务,成立事业法人公司,拓展传媒业的增值业务经营活动空间。根据省的要求,参与组建省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按照“联合资产、多级核算、分级管理、统分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强经营性业务的管理,做大做强广电传媒业。加快市、县(市)电影发行中心(公司)事业单位转制工作,使其成为市场经营的独立企业法人。积极引进和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快市区和县城电影院的建设和改造,促进影剧院向多样化、综合化、观代化方向发展。完全放开农村16毫米电影发行放映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有效的扶持,解决山区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出版业。加大出版二级发行网络的建设,扩大市场运营空间。以韶关新华图书音像发行有限公司(韶关市新华书店)为龙头,实行以资产为纽带的股份制连锁,形成由国有控股的区域性图书发行网络,迅速做大做强,有效快速占领区域出版发行阵地;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划,促进大型书城、特色书店、便民书店等市场形态的合理布局,通过多种联销形式,实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较大自然村均有出版物销售或出租网点。加快国有印刷企业的改革和转制,通过兼并重组吸纳民资,盘活资产,以市场运营形式,组成1至2个技术较新的大型印刷企业。重点发展中小型印刷企业,尤其是个性化印刷企业。调整音像和电子出版经营市场结构,积极倡导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引进2至3个较大规模的音像制品销售连锁企业,实现跨区域经营。建立粤北音像、电子出版物物流中心,设立粤北出版社。成立出版行业协会,强化政府对出版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净化出版业市场。
──信息服务业。加强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电话通讯等信息服务基础建设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拓展网上资讯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建设科技教育、旅游信息、文化艺术、历史文物、图书资料等一批基础性数据库,以建设韶关市门户网站及网上科技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书店、网上影院、网上艺术站等一批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站,提供文化信息资源链接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