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繁荣文学艺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真抓好我市作为省艺术创作基地的建设,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五个一工程”为导向,不断完善“组织协调、项目管理、资金保障、评选奖励”四大机制,以戏剧、长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创作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批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粤北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文联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主体作用,抓好各文艺家协会队伍建设,扶持重大题材和重点剧目,造就我市文艺名家,打造文艺品牌,全面提高我市文学艺术创作水平。大力实施特色文艺战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俗文化、客属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全面振兴和繁荣粤北采茶艺术。
(9)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韶关日报》要以“宣传党的政策,报道韶关新事,反映粤北风情,传播科学文化”为宗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努力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把《韶关日报》办成全国地级市一流报纸。广播电视媒体要以新闻节目为龙头,推进频道专业化,办好名牌栏目、节目,提高收听、收视率,建立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工程,力争2008年全面完成市区和所有县(市)城区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的双向改造,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向数字电视过渡;加强网上管理,依法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10)发展各类群众文化。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继续办好群众戏剧花会、音乐舞蹈花会、少儿艺术花会和文化艺术节。积极推进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开展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搞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力争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扶持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南雄珠玑的龙狮、翁源的飘色及始兴、曲江的山歌等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资助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和整理。
(11)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农村卫生院防保机构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新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力争在2007年前,建立具有一流水准、有权威性、反应灵敏、高效统一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2010年社区城市人口卫生服务覆盖达到80%。完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保大病、保住院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市、县、镇三级财政对合作医疗的扶持资金合计要达到人均10元,2004年全市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06年达到75%以上,到2010年达到85%。大力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活动,提高妇幼保健水平。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医模式,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发展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和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投入,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引导和帮助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就医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狠抓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医药费用。加强中医院和重点专科建设,造就一批名中医,突出粤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快山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12)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实施群众体育精品战略、竞技体育金牌战略、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体战略,努力跟上建设体育强省的步伐。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建立和完善体育组织,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积极推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国民体质达标率赶上全省水平,群众体育活动走在全省的前列。加强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建设,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到2010年,市区建成一个富有特色的综合性文体中心;县(市、区)建成一个公共田径场、一个全民健身广场、一个游泳池、一个体育馆;社区、乡镇也要建设一个体育健身中心;城市广场、公园、旅游景点、住宅小区也要建设健身点,力争人均公共体育场地达到0.3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