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全面推广普通话,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全市所有农村初中学校已配置1个多媒体计算机课室并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建设,到2005年,全市农村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全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稳步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到2007前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全部接入市教育城域网,实现互通互联,完成“校校通”工程。加强中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到2004年,全市农村小学三年级起基本开设英语课程,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可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英语兴趣教育,每个县(市、区)要办好一批英语特色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高中毕业生基本能用英语日常会话。要使普通话切实成为中小学校园语言,小学毕业生基本能说流利普通话。
  (五)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加大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是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贴近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一要切实转变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强化动手和操作能力的训练;采取调查、参观、讨论、现场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三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农村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调整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新模式。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同时又要结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基本教育目标为基础,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设相应的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强课程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实现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学文化和学技术相结合、预备升学和预备就业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培养农村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大力推进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