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核心区产业布局,形成四带、十一园、三片的产业布局。
---构筑长株潭东侧先进制造产业带、西侧高新技术产业带、南侧基础产业提升带、北侧先进制造产业带四条产业带。
---重点建设长沙麓谷高新技术园区、星沙先进制造业园区、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九华工业园、长株潭CBD、金鹰文化产业园、金霞物流园、石峰物流园、九华物流园、隆平高新农业园、汨罗循环经济园十一个园区。
---重点改造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和下摄司、长沙坪塘三个传统工业片区。
专栏6 产业发展重点
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醴陵烟花出口出港口岸;花炮、陶瓷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机械基地建设;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化基地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大功率半导体制造;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大型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工程;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
第二节 交通规划
构筑高效协调发展的区域交通体系,提升长株潭在全国交通格局中枢纽地位。
一、机场。以空港建设为基础,构建内陆城市国际化的平台。规划2020年长沙黄花机场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完成第三代候机楼和第二跑道的建设。开通并增加直抵日韩、欧美的国际航线。旅客吞吐能力达到2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80万吨/年。预留长株潭城市群第二机场。
二、铁路。构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能力铁路通道,强化铁路枢纽地位。建设武广、沪昆客运专线、衡茶吉铁路、荆岳铁路,实施湘桂铁路扩能、石长增建二线、渝怀增建二线等工程,建设新长沙站等,并与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有机衔接,形成现代化综合枢纽。
三、航道和港口。整治长江干线湖南段、湘江航道重点建设岳阳港、长沙港霞凝港区,协调岸线资源利用、航电枢纽建设和港口功能的发挥。
四、区域道路交通。强化对外和过境通道,在核心区域外围建设长株东外环线、长潭西外环线、株潭南外环线、长沙北外环线,形成“两纵两横”长株潭城市群高速外环线。构建沟通核心区各重要组团的“七纵七横”长株潭城市群快速路网。纵向,利用京珠高速、长株高速、长潭西线,同时新建或改建长沙星沙-株洲渌口、长沙福临-江背-湘潭梅林桥大道,改造芙蓉大道,延伸长沙西二环至湘潭九华;横向,利用沪昆高速、莲易高速、长浏高速,同时新建或改建长沙金洲-安沙-浏阳永安、湘乡-醴陵、株潭绕城南线,延长长沙南外环线。新建道路的具体走向及技术标准在有关专项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阶段进行深入研究论证。
五、城际轨道交通。由长沙-株洲、长沙-湘潭、湘潭-株洲线路组成“人”字形骨架,线路进入三市市中心。在此基础上增加星马新城-长沙CBD-株洲云田组团的南北向线路和河西新城-麓谷-长沙中心城-CBD-空港的东西向线路,联系各具有重要区域职能的组团。预留建设空港-浏阳、株洲-醴陵向东延伸的线路,河西新城-益阳、湘潭-湘乡向西延伸、星马新城-汨罗/岳阳向北延伸的线路,促进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重要城镇之间的联系。
专栏7 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机场扩建和空港建设;武广客运专线新长沙站、新株洲站建设;沪昆客运专线建设;衡茶吉铁路;霞凝港集装箱铁路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湘江航道整治;京港澳高速公路;107、319、320国道外迁;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三市城际快速干道、干线公路城市化改造;长沙地铁;三市高速公路环路工程;公交一体化及设施建设;一体化旅游交通建设(灰汤-韶山-湘乡-南岳二级公路等);县乡公路网建设的畅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长株潭第二机场。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一、能源。节约优先、优化结构、多元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长株潭核心区用电量达到550亿千瓦时,最大供电负荷将达到1130万千瓦;长株潭核心区保有主要电厂四座,发电装机容量680万千瓦,发电能力达到区域最高用电负荷的60%;长株潭核心区500千伏变电站达到13座,其中新建7座;220千伏变电站92座,其中新建、扩建65座。到2020年,长株潭地区天然气供气量达到19亿立方米,进一步扩大天然气配额;液化石油气需求量为78万吨,安排相应的储配设施。远期沿京珠高速路规划第二输气管。
二、供水。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扩大再生水利用,加大公共供水系统服务面积,提高现有供水设施利用效率,关闭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内的自备井。到2020年,核心区日供水需要340万吨,其中,长沙市区179万吨/日,株洲市区84万吨/日,湘潭市区77万吨/日;核心区的再生水回用量达到65万吨/日。探索分质供水,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继续改善湘江水源,株洲、湘潭两市利用原有取水口,三市共同或分别选择第二水源。在核心区范围内加强取水设施的统筹规划。长株潭核心区供水总能力达到428万吨/日,规划新增供水能力143万吨/日。
三、排水。在核心区范围统筹优化排污设施。到2020年,核心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0万吨/日,建成规模在5万吨/日以上的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20座,加上边缘地区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共393万吨/日,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处理深度为二级。污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四、城市垃圾处理。到2020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垃圾日产生量9348吨,其中,长沙、株洲和湘潭片区日垃圾量分别为5154吨、2147吨和2047吨。需新增垃圾处理能力3900吨/日,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规划预留大型垃圾综合处理场用地。
五、防洪。长沙城区湘江两岸段均为200年一遇设防标准的重点保护圈,近期按100年一遇设防,株洲城区、湘潭城区湘江堤防均按10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规划需新建或加高防洪堤506公里,其中湘江干流20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36.2公里,10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41公里,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00公里。其他河道20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4.8公里,10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1.2公里,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83公里,2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120公里。
六、信息。到2020年,建成各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信息传输网。建立功能完善的电子业务网络平台,实现三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交通信息管理、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邮政网点覆盖率。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医药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网络文化和社区信息等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电子金融系统、现代物流、旅游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
七、农业设施。提升农业水利化、田园化、机械化水平,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加强农机服务网络建设,农机化水平达到80%;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相关水库功能,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
专栏8 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成品油干支线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干支线、城市公交油改气工程,可再生能源应用、农村沼气工程。株洲、湘潭污染土地综合整治;铬渣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旧城区土地整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建设;引水工程和自来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第二水源地规划建设(水府庙水库、株树桥水库、官庄水库、洮水水库等);燃煤电厂脱硫脱硝、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包括株洲河西、龙泉、暮云、捞霞、星沙北、坪塘、易俗河、韶山、鹤岭、湘乡),大型垃圾综合处理场。城市防洪工程。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群邮件安全监控应急处理中心;数字电视网络工程;大中型农业灌溉水库功能保障和扩展工程。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发展与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外来人员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建设岳麓山历史文化区、长沙老城历史文化区、北津城文化遗址公园、桐溪曾国藩文化园、靖港历史文化古镇、湘潭城正街、窑湾历史街区等集中反映湖湘文化传统的地区。发展茶陵红色文化、炎陵炎帝文化。塑造省府文化活动中心、新河三角洲文化活动中心、新世纪文体活动中心、株洲河西文化中心、湘潭老城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绿心湖湘文化展示、空灵岸佛教文化等文化中心。建设雨花数字传媒、金星出版、金鹰影视、昭山-仰天湖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园,打造湘江文化走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服务网络。
三、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优化高校空间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企业家、科技创新、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四、重点建设完善株洲、湘潭市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及设备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发展面向民生的养老、社区、健身服务设施。
专栏9 社会公共服务工程
文化中心建设;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建设;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险服务平台建设;韶山核心景区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大学城科技园区的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大型医疗设施建设(含综合疾控中心建设);应急体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与评价
第一节 资源环境促进与约束因素分析
一、促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