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推行冬种生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展冬种生产,既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落实耕地用养结合的技术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我市农业整体素质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目标,做好规划
1、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全市冬种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发展蔬菜、马铃薯、大小棚生产为重点项目,努力提高冬季的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指导思想,积极抓好“一一五五”工程的实施工作。即:围绕农村人平收入增加100元这个中心目标,全市一是抓好100万亩冬种作物的生产(其中,蔬菜60万亩,马铃薯10万亩,油肥粮兼收作物及专用绿肥30万亩),二是完成好50万亩早春抢季节作物的育苗及本田的冬耕备耕工作(其中,地膜黄烟15万亩,地膜花生20万亩,地膜辣椒、西瓜及蔬菜10万亩,其它作物5万亩),三是落实好50万亩冬闲田的犁冬晒田工作。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围绕全市冬种生产的总体目标,各地要按照“分类指导、效益优先、抓好重点、突出特色、区域布局、规模生产、挖潜增效、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的生产优势和农民种植专长,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适销对路的产品。从我市当前实际出发,全市应实行三大类型生产布局:
一是宜菜地方,要大力发展市场销路好的蔬菜品种,提高冬种效益。本类型可划分为四个优势生产区域:①在交通较方便的单造地区(主要是部分高寒山区),要充分利用冬种时间较长、秋寒比粤中、珠三角地区提早20―30天的气候特点和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抢季节”优质时菜生产,重点推广大、小白菜、甘蓝、莴苣、西洋菜等寒类、半寒类蔬菜品种,抢早占领广州及珠三角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发挥时间较早、污染较小、质量较好、生产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②在市郊、城郊地区,要重点围绕当地市场,按照“菜蓝子”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积极生产多种多样的优质蔬菜,满足当今市场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和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③在交通便利的中郊地区(如国道沿线、京珠高速沿线的乡镇),要瞄准珠三角大中城市的市场,重点生产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品种,如新丰小正的小白菜,翁源翁城的荷兰豆等。同时,充分利用保护性设施进行栽培,积极发展大、小拱棚蔬菜生产,生产市场空档的新鲜品种。④在远郊地区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应重点种植潮菜、芥菜、马铃薯、萝卜等加工型叶菜或较耐贮运的根茎类品种,确保冬种生产有较高且稳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