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实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优化我市人才队伍结构。制定专门计划,打造我市人才品牌。通过出国进修、争取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列入省管以上专家等渠道,加快我市科技带头人选拔培养步伐,尽快形成规模和水平在全省领先的科技带头人群体。在正常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选拔培养计划,完善专家管理办法。到2007年,全市省级以上水平的专家要达到100名(不含退休),市级水平的专家达到1000名。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的占70%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大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对接收计划内毕业生不能满足的专业,通过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送学培养以及参加自学考试、在职进修等途径,培养我市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各县(市)区,要把这一措施作为解决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问题的重要手段。每年全市送培(不含在职进修)紧缺专业人才800名以上。
3、大力实施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建设工程,不断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强化两个素质(政治理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三种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微机应用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普及四方面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行政管理知识、世贸知识和电子政务知识)、增强五种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城信意识和环境意识)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公务员队伍为载体,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公务员每年接受相应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成绩记入本人培训档案。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创新继续教育机制,加快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使其紧跟世界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发展毗邻京津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技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唐讲课,提升继续教育的档次和质量。有条件的单位,要选送一些专业技术骨干到发达国家进行培训。平均每年完成继续教育7-8万人,到2007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面要达到90%。
4、大力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注入工程,疏通渠道,满足需求。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分流人员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用人特点和需求,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和人才租赁制,为其提供中短期人才智力服务、保管人事档案、代办养老保险、申报职称考评等。通过人才市场和唐山人才网,每年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输送各类人才1万名。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人才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人才使用效能,每年培训500人。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