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目标是:人才队伍整体规模与我市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人才总量在全省保持较高水平,人才密度指数由2002年的7.64%,达到2007年的10.2%.常年与我市合作和来唐服务的国内外专家、留学人员由目前的560人,达到2007年的1200人。每十万人口拥有大学以上文化人员由2002年的1000人,达到2007年的130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我市调整经济结构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三外”人才等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队伍得到加强,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继续教育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更加完善,人才环境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各类人才发挥作用。
二、重点任务
坚持不懈重点抓好“人才智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培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队伍能力素质建设”、“非公有制经济人才注入”、“县乡村实用人才开发”等五项子工程。
1、大力实施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加快扩充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根据我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实施曹妃甸工业区工程、大唐王滩240万千瓦发电厂工程、迁安首钢200万吨钢联工程和唐钢130万吨冷轧工程等“四大兴市工程”的需要,坚持以高层次、高新技术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继续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钢铁冶金、电子热能、动力工程、腐蚀与防护、港口及航道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重点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力争每年引进3000名以上,并不断提高质量,增强专业针对性。坚持“不唯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依托京津,借才兴市,采取“假日博士”、“双休日工程师”、项目合作、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形式,吸引京津人才智力向我市流动,帮助我市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的联系,吸引他们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到2007年,我市留学人员企业要达到40家以上,引进外国专家500人次以上,建立农业引智项目推广示范基地10个以上,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产品50项以上。帮助有关企业建立和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到2007年,全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8家以上,基本完成已立项的科研课题,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