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改革预防保健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对现有的布局分散、结构功能单一的卫生防疫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建立综合性的疾病控制体系,负责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领域的业务指导任务,并提供技术咨询和调查处理传染病流行、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积极开展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医疗机构要密切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5€转变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体制。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定编定岗,公开岗位标准和职责,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契约管理。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方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改革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选拔任用方式,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现岗位聘用与职务职位相统一,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推行职员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聘任制;建立工勤岗位等级规范,强化工勤人员管理。医疗卫生单位也应减少增效,调整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医生与护理人员的比例;未聘人员以内部消化为主,同时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安置方式。
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主权,实行公立医疗机构的自主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革分配制度,按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搞活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分配办法。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含量、承担风险的程序、工作量的大小,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纳入分配范畴,确定岗位薪酬,拉开分配档次,不断完善不同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要逐步实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和门诊收费查询制度。选择部分医院进行“病人选择医生”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凡社会能有效提供的后勤保障,都应逐步交由社会去办。鼓励通过医院联合,组建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
6€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按行政隶属关系,对县级及其以上公立非营利性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比例在30%以下的医院除外)的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医院要对医疗收支、药品收支进行分开核算,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监督检查。医院的药品收入扣除药品支出后的纯收入即药品收支结余,应按时全部上交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缴存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经考核后,统筹安排,合理返还,主要用于弥补医院医疗成本和发展建设,也可根据需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其他卫生事业,各级财政、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扣留或挪作他用。对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核定返还金额要给予适当照顾。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