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加强本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有关部门应将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纳入城乡就业培训计划,鼓励城乡就业人员积极到社会福利机构就业。
第十六条 社会福利机构接受捐赠,应当严格执行公益事业接受捐赠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接受有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第十七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公开机构章程及规章制度、服务标准、收费标准、财务收支、伙食账目等;定期召开由职工、收养人员及其法定代理人等参加的会议,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接受监督。
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标准、收费标准、财务收支、年度工作和运营情况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财务收支应当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 社会福利机构的执业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市及以上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由市民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监督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政部门责令其改正,整改不力的予以批评、通报;对拒不改正的,依照有关规定收缴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登记管理机关注销登记;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违反国家关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
(二)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执业的;
(三)年审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四)非法接受捐赠的;
(五)执业超出许可范围的;
(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章 扶持与优惠
第二十条 社会福利机构的收入,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减免税条件的,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查批准,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相关税收。
第二十一条 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应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应采用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应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