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支出结构,支持经济加快发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增加经济建设投入。改革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补贴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勤俭办一切事业原则。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部门公用经费实行零增长,压缩会议费、接待费、出国考察费等一般性支出,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
二、2004年深化预算编制改革的重点方面
(一)改进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办法
专项资金预算实行分类分口切块管理方法,在资金分配时突出零基预算要求,在资金使用时突出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要求。省政府根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可用规模及各部门报送的专项项目预算建议计划,研究制定2004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遵循零基预算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按资金用途和有关规定研究确定分类分口专项资金预算切块意见,下达各类各口支出限额。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实行主管省长负责、集体决策制度。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分类分口专项资金限额,各位主管副省长协调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各类各口资金的重点投向和重点项目,下达重点项目资金匹配计划及各专项资金限额,各部门据此调整、编制项目预算建议计划,编入部门预算。各部门各项支出都要归类归口,各应办事项都要在相应的分类资金和分口限额内,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安排,不能留硬缺口。限额内不能安排的项目,原则上在下年度预算安排时统筹考虑。有关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二)切实提高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专项资金支出严格实行项目预算管理,2004年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切实细化项目预算,除个别政策规定预留资金外,必须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达到可执行的标准,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再批复细化项目。二是强化项目预算的规范性,项目预算资料、格式和论证程序要规范,特别是项目投资预算构成内容要细化,不能简单以“其他费用”而概之。三是积极探索绩效预算办法,项目投资效果要认真测算,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便于绩效考评。各单位必须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职责目标,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认真筛选项目,按财政统一规定的格式和要求,逐项编制项目预算建议书。财政补贴、贴息等资金,年初不能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的,要详细制定资金投放重点、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重大项目要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论证,论证资料和结论随项目预算建议书一并上报,未经论证的项目原则上不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