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发展。认真总结全国、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经验,力争5年内再建成3-4个全国或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认真抓好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中医治疗率和中药使用率。鼓励乡村中医药人员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降低医疗成本。除推广国家和省遴选的适宜技术外,积极组织筛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我市农村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有计划地向农村进行推广。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应用中医药技术治疗疾病,引导农民自觉接受中医药的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把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服务内容纳入合作医疗支付项目。
10、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积极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类学会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平台,开展科普化教育,使中医药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五、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11、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疑难杂症、心身疾病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取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对成果第一完成人在晋升晋级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各中医医院要建立和加强与高等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上级医院的业务合作,努力提高全市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
12、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我市地处山区,中草药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中医药产业和中药种植基地的独特优势。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和资金,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中药饮片加工业及中药种植基地的发展。
六、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3、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要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把高层次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筑中医药人才高地。认真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抓好60名左右中青年名中医研修培养工作。加强中医师承教育,做好省、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二级以上中医院应设立“国医堂”或“名中医工作室”,为名中医配备有培养前途的助手,抓好日常管理和相关考核工作,努力使老中医药专家的中医学术成果得到继承和发扬,培养一批医德高尚、中医药理论功底深厚、医技精湛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