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的原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落实创业富民措施。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着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镇的扩容提质工程,深化小城镇户籍、产权、住房等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合理流动与集聚的机制。大力发展小城镇特色主导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力争2012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大力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援助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抓紧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出台《长沙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尽快启动试点,逐步做到全覆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到2012年,对所有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农民实行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到2012年全面解决农村特困户危房问题。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里每年集中精力、财力、人力,办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两件大事。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增加建设规划,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补贴方式,创新维护机制,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农村客运公交化,到2010年全面完成县乡公路硬化改造任务,2012年基本建成每个乡镇的客运站和村级停靠点。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发展战略,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2012年率先全省实现农村电气化。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话、宽带电话、CDMA无线全覆盖。坚持办点示范、点面结合、成片推进,加快新农村示范建设。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国土整理等资金,每年重点支持200~300个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基本完善所有行政村的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大众垸新农村示范区和黄(兴)柏(加)新农村示范片、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制定出台新农村示范村(片)达标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逐步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