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灾区各级政府是灾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的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各地应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09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灾区农房恢复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任务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督查,切实把灾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列入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修改完善原定的灾后农房重建计划和《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调整重建目标,缩短建设时限,增强工作措施,狠抓政策落实。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村镇选址和规划工作的进度。对仍未完成选址和规划编制的地方,各地政府要尽快完成基础资料,尽快提供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确保选址和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是完善政策,加快进度。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住房重建政策措施,重点是明确土地价值补偿及置换办法以及受灾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认定办法,依法解决和妥善处置安全鉴定、危房拆除、维修加固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资金筹措、技术指导、施工组织等方面积极解决受灾居民在受损住房维修加固、原址重建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各地要按照重建时间要求,倒排工期,争分夺秒,加快进度,抓紧确定重建项目,及时完成规划选址及土地平整工作,明确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等环节时限要求。要积极组织受灾居民开展维修加固和原址重建工作,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分片负责,帮助受灾居民尽快制定恢复重建方案,确定施工单位,尽早实施。
四是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建设标准。各地在灾后农房重建过程中要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进行科学合理地选址和布局,并通过规划引导农民建房。要抓好农房重建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并限期改正。要尽量为建房农民群众先行提供必要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要采取对口援建、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和组织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支援技术人员等多种形式,为农民重建房屋提供技术指导。
五是加强宣传,排忧解难。各地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城乡住房重建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要正确引导农户接受选址、规划和抗震设防等要求,提高农民群众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房的意识。要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针对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中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积极协调,努力排忧解难,及时化解矛盾、疏导群众情绪。
省审计厅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要求
一、前期情况
根据审计署报经国务院同意的《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至目前,主要抓了五项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摸底调查。统一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重灾市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了先期调查,为制定整个恢复重建时期的审计方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及时制定审计工作方案。草拟并经省政府审定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方案》,并分别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三是认真组织专业培训。分两期对全省市(州)及重点县400余名审计业务骨干进行了恢复重建审计业务培训,并对省厅参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四是整合审计资源组织参审队伍。已集中组织省厅所有审计业务人员参加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审计,并抽调150名基层审计人员参加省厅审计组对重灾县的审计,全省参加此项审计的人员将达到1000人以上。五是组织灾区审计机关即时开展跟踪审计。组织重灾区审计机关随灾后恢复重建的实施,即时开展本级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着重对大额重建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当地正在进行或已完工的重点重建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和动态监督。
从基层审计机关即时跟踪审计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灾后恢复重建方面:一是部分重建项目实施进度缓慢,特别是涉及拆迁中遇到的困难较多,矛盾较大;二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到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这在贫困县反映更为突出;三是因诸多原因,项目尚未及时实施,大量重建资金仍存放于基层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单位而影响到及时使用;四是少数建设项目管理不规范,未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规定,项目预算不准确,项目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等。
在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组织实施方面:一是审计涉及的资金量大,项目多,建设周期长,审计任务特别繁重,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工程造价审计人员严重不足;二是承担大量重建审计任务的部分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经费还不落实。
二、政策规定
国务院《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并在审计结束后公布最终的审计结果”。按此要求,审计署经国务院同意,向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的安排意见,明确要求“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项目的审计,原则上实行上审下,……对中央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60%以上,对地方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80%以上”。为此,省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组织方式等提出了以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