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防洪工程
2.2.1堤防工程
我市现有堤防全长278.338公里,该段堤防的基础是在50年代由人工担土堆筑而成,从未夯实碾压,土质疏松。1994-1997年,为适应龙、刘两库运行以来的小流量高水位的特点,特别是开、封河凌汛期间的特殊水位情况,全市按照50年一遇洪水水位(5920秒立米设计水位),国家二级堤防标准设计加固修建(超高1.6 米、顶宽6.0米、内外边坡1:3)。由于封开河防凌工作预见性差、防护时间长、天寒地冻取土困难、抢险难度大,且小流量高水位长期运行,导致防洪大堤渗漏、管涌、散浸、流土、塌坡、滑坡等险情不断发生,再则加固工程为地方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修建,就近取土破坏了防渗层,使渗漏情况更加严重。
为进一步提高堤防的防渗能力,全市近年在国家加大治黄投资的情况下,逐年立项修建了顶宽4.0和6.0米,边坡1:4的戗堤工程约160公里,填壕工程196.6公里,并对109座穿堤涵洞进行了加固翻建并安装了双向铸铁闸门。对堤防迎水面顺堤河采取了隔坝顶水治理,堤坝背水侧取土后遗留的坑塘采用泥浆泵吹填或拉土填塘固基,施筑后的段落有效地增强了堤防的抗洪能力。未施筑段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渗漏隐患。
2.2.2、险工
黄河巴彦淖尔市段共有险工险段36处,1995年以来先后安排立项治理16处, 完成长度达40.6公里,新建、加固坝垛342座。随着上游来水的不断变化,新的险工仍在不断地产生,“横河、斜河”的河势依然存在,目前尚不能有效地定槽。
2.3 黄河滩区
巴彦淖尔市黄河左岸滩区总面积为383.34平方公里,耕种面积达50.6万亩。其中承包地约有15.6万亩。
2003年国家补给堤外居民人均5000元的搬迁费,2003年以来我市已经按自治区河滩移民搬迁计划完成搬迁1382户、5506人,尚有鄂尔多斯市大套子村有约3000人、巴彦淖尔市果树场、原种场有872人,杭后924人,临河375人,共计5171人未搬迁。
2.4堤防保护范围
目前保护区内总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40多万人、耕地800多万亩,有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1800多个。更为重要的是包兰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京兰国防通讯线路和京呼银兰光缆通讯线路,以及巴彦淖尔市输水大动脉总干渠、西北输变电线路,均与黄河防洪大堤紧贴并行,黄河大堤一旦溃堤,损失巨大。
3 组织指挥体系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旗县区人民政府也要设立相应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凌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凌指挥机构,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防凌工作。
3.1 巴彦淖尔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全市的防凌工作,其办事机构为巴彦淖尔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3.1.1 巴彦淖尔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
总 指 挥:王 波 市政府代市长
副总指挥:张元胜 市人大副主任
李石贵 市政府副市长(常务)
王辰起 市政协副主席
李云峰 巴彦淖尔军分区副司令员
武银星 河灌总局局长
白忠平 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三红 河灌总局副局长
内蒙古自治区黄管局、武警支队、市发改委、林业局、农牧局、水务局、建委、公安局、交通局、财政局、广播电视局、卫生局、民政局、气象局、国土资源局、电业局、商务局、临河铁路站、石油公司、无线电管理处、移动、联通公司、水文局、市防汛办公室为成员单位,成员单位的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